故宫缺钱到了什么地步,似乎永远入不敷出?故宫每年门票收入近8亿,文创收入大约15亿,但还需要政府补贴四十多亿,赚的钱究竟去哪里了?单霁翔的一句话道出真相。 故宫文物修复室的晨光里。 师傅正用放大镜清理老钟表齿轮,镊子夹着细棉线。 身旁的账单写着 “零件修复费 20 万”,墨水还没干。 而库房里,待修的文物堆成排,每一件都要这么花钱。 工作人员说:“这些老物件,修一件够普通人活半年。” 2024 年故宫文创仓库里。 刚到货的 “雍正表情包” 书签堆在货架上。 研发部的人正核对成本:“设计费 50 万,生产费 80 万。” 虽文创年收入 15 亿,可利润全要投文物保护。 一分钱也不能分红,连买新货架都得打报告。 故宫太和殿的屋顶上。 三个工人正跪着拔杂草,腰间系着安全绳。 “不能用机器,得逐根拔,还得补传统灰浆。” 单这一项工作,花了 2 年,人工费就超 300 万。 1000 多栋古建筑,每年光维护就耗掉大笔钱。 故宫财务室的电脑前。 会计正统计门票收入:“今年近 8 亿,一分不留缴国库。” 想修一块破损的琉璃瓦,得写申请等审批。 “连买桶红漆都要报备,这漆还比普通的贵 10 倍。” 会计叹气,手里的报表满是 “专款专用” 的标注。 故宫安防监控室里。 屏幕上跳动着各展厅的温湿度数据。 24 小时运转的恒温设备,每天电费就要 5 万。 “文物怕潮怕热,这些钱省不了。” 值班员盯着屏幕说。 大殿里的 LED 灯是不发热款,一盏就值 2000 元。 2023 年故宫会议室里。 单霁翔带着团队给领导看破损宫殿照片。 “这屋顶再不修,雨季就要漏雨了。” 他指着照片说。 最终争取到 4 亿专项拨款,可面对缺口仍是杯水车薪。 每年政府补 40 多亿,还是填不满支出的窟窿。 故宫展厅里,游客坐在休息座椅上。 这些椅子兼顾古风与舒适,一把成本 800 元。 上万把椅子,光采购就花了 800 万。 工作人员说:“连灯光都要专人监测,怕伤文物。” 看似小事,累加起来都是巨额开销。 故宫文创研发室里。 设计师正修改 “千里江山图” 丝巾图案。 “光打样就废了 10 版,面料要选不褪色的。” 前期投入大,即便卖得好,利润也得投保护。 有人质疑 “不务正业”,可不卖文创,修复钱更缺。 如今,故宫的红墙下。 仍有人问 “每年赚 23 亿,为啥还缺钱”。 其实门票缴国库,文创利润投保护,支出却无底洞。 上万件文物待修,千栋古建要维护,钱永远不够。 这不是经营差,是守护文明本就需要大成本。 故宫文物修复室的夕阳里。 师傅把修好的老钟表放在展柜里。 玻璃映出他的笑脸,也映出墙上的支出明细。 虽永远缺钱,可每一分投入,都在延长文明的寿命。 这六百年的故宫,会在这样的坚守里,传给下一代。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故宫,你这么“缺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