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华的论文《疾病、战争的共有历史:全面抗战时期国际公益组织与华中沦陷区的麻风救

饮者流明 2025-10-24 11:11:26

周东华的论文《疾病、战争的共有历史:全面抗战时期国际公益组织与华中沦陷区的麻风救济》(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4期),通过挖掘万国麻风救济会与孝感麻风院的往来信件等档案文献,深入探讨了全面抗战时期国际公益组织与华中沦陷区麻风救治的互动历史,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中外慈善力量的人道主义实践与困境。以下为核心内容梳理: 一、孝感麻风院的历史沿革与合作基础 孝感麻风院由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倡议,1895年在万国麻风救济会资助下建立,傅乐仁等传教士主导管理,逐渐发展为与北海普仁、杭州广济麻风院齐名的教会麻风医院。其运营结合“疗身”(劳动生产、药物治疗如大枫子油注射)与“疗灵”(宗教活动),至1939年收容90名麻风病人(含13名儿童),90%以上受洗为基督徒,形成“强制隔离+身心救治”模式。 二、抗战爆发后的运营危机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孝感麻风院因日军轰炸、通信中断(需经汉口中转)、物价飞涨陷入困境: - 物资短缺:煤油、食品等战略物资匮乏,麻风院需自囤物资、借米赊粮; - 人员流失:中方院长陈稚甫因日伪逼迫伪职被迫离职,病人返乡或逃难,1938年底仅余94人; - 设施损毁:水井坍塌、建筑受损,修复资金短缺。 三、中英双方的跨国筹款与沟通困境 麻风院经费依赖万国麻风救济会拨款,但战争严重阻碍跨国协作: - 通信延误:信件往返常超20天,预算请求与实际物价脱节(如1938年申请的拨款10月才到,此时米价已从12元/担涨至150元/担); - 拨款滞后:万国麻风救济会按预算审核拨款,无法预支,导致麻风院多次举债(1941年底负债超5800元); - 误解与无奈:双方因经费问题产生摩擦(如韦经世指责拨款不足,安德森强调制度限制),但均承认法西斯侵略是主因。 四、战争结局与历史反思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日成为交战国,汇款完全中断。1942年日军强行接管孝感麻风院,韦经世等英国人被拘禁。抗战胜利后,麻风院仅19名病人幸存(原66名)。 论文通过微观档案揭示:国际公益组织的人道主义救援因战争受阻,中外宗教慈善人士的职业伦理与宗教立场在困境中凸显;同时,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与日伪统治的残酷,以及战争对跨国慈善网络的摧毁,成为麻风院悲剧的根本原因。该研究通过“共有历史”视角,打捞被遗忘的战争记忆,为理解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民间互助与苦难提供了鲜活案例。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饮者流明

饮者流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