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疼对手才能赢和平?俄媒曝中国备战细节,航母导弹背后暗藏杀招

烟雨评社 2025-10-24 10:51:37

俄媒, 要是中国打仗,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只有动武力,把对手彻底打疼的时候,一切都迎刃而解,才能赢来真正的尊重与和平。 回顾历史,该国在成立初期便曾遭遇多国联合施压的严峻考验。彼时,其工业基础薄弱,装备水平与对手存在代差,但凭借战略定力与全民意志,最终顶住压力,为后续发展赢得空间。这段经历不仅成为民族记忆,也为今日应对挑战提供了精神参照。 俄媒提到的 “多国对付中国” 的说法,其实和当下的地缘政治动态能对上。这些年美国一直在亚太推动军事合作,美日印澳 “四方安全对话” 频繁搞联合军演,北约也不断加强和韩国、日本的联系,这些动作常被外界解读为针对区域大国的布局。 俄罗斯 RT 电视台就曾分析,一旦亚太出现冲突,美国的盟友体系可能会形成集体应对的态势,这也是他们提出 “多国对付” 说法的重要依据。 但有意思的是,俄媒同时也提到,中俄近年的军事合作在不断深化,2025 年 9 月就有泄露文件显示,俄罗斯同意帮中国训练空降部队,还提供装甲车空投技术和特种侦察训练,这种合作被认为能显著提升解放军的快速部署能力。 说到航母和导弹,俄媒的讨论里藏着不少具体细节。他们关注到中国福建舰 2024 年完成海试,055 型驱逐舰数量持续增加,这些装备确实强化了远洋作战能力,但同时也指出,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单一装备的比拼。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 2024 年的报告显示,要是在西太平洋发生冲突,美军补给线过长,弹药库存撑不了多久,可中国的军工体系能实现自给自足,这是本土作战的天然优势。 不过俄媒也强调,即便有这些优势,面对可能的多国联手,单纯依靠装备威慑还不够,就像他们引用美国前太平洋舰队司令的话所说,战争拼的不只是武器,还有后勤和体系支撑。 那种 “打疼对手才能换和平” 的逻辑,在俄媒的报道里能看到现实案例的支撑。他们详细分析过美国 CSIS 智库 2023 年的台海兵棋推演,结果显示美军即便 “获胜” 也要损失两艘航母和数千士兵,这种高昂代价让干预变得异常艰难。 俄媒据此认为,只有展现出让对手难以承受的打击能力,才能真正遏制冲突风险。但这种观点和中国的国防政策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军网就曾明确阐述,中国始终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坚持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国防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捍卫国家主权,而非主动挑起冲突。 俄罗斯国内对这个话题的看法其实也并不统一。像学者杜金就提出,中国成为超级大国才能推动世界真正和平,中俄合作能平衡全球力量,这种观点更看重多极化格局下的和平构建。 而另一些军事分析则更侧重现实威慑,他们提到 2024 年中俄海军联合巡航东海的场景,认为这种战略信号能减少第三方贸然介入的可能。 但无论哪种观点,都认可当前国际社会的相互依存度在不断加深,中国作为全球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一旦发生冲突,全球供应链和能源运输都会受到冲击,这也是多数国家不愿看到冲突发生的重要原因。 从实际行动来看,中国的选择和俄媒描述的 “动武逻辑” 有明显区别。中国始终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不仅和 14 个陆地邻国中的 12 个解决了边界问题,还在中东、东南亚等地区推动劝和促谈。 即便在国防建设上,也是以防御为核心,研发先进装备的同时,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用实际行动践行防御性国防政策。这种路径选择,和俄媒提出的观点形成了有趣的对照,也让 “武力与和平” 的关系讨论有了更丰富的现实注脚。 日本和菲律宾选择的是“把美国的导弹搬进门”。可他们有没有想过,一旦冲突升级,自己会不会就是第一个被点名的“祭旗”?中俄的背靠背合作,是在提升彼此的安全;而他们的选择,可能是在消耗自己的安全。

0 阅读:50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