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一个报道,看得人热血沸腾。 芯片又有新突破,这次是北大搞出来的 说这种芯片计算吞吐量与能效较当前顶级数字处理器(GPU)提升百倍至千倍。 传统芯片是冯诺伊曼结构,而当下这种芯片,用的不是这种结构。 冯结构,算是算,存是存。通过0与1两个数字,进行解码与传输。 但是这种最新芯片,不用二进制数字交流,而且不用过程数据存储 直接将计算与存储,合二为一了。 要是用咱们生活里的事儿打比方,传统冯诺伊曼芯片就像家里的厨房和冰箱分开老远——想炒菜得先从冰箱里拿食材,炒到一半缺东西又得跑回去取,来来回回浪费不少时间。而北大这新芯片,相当于把冰箱直接嵌在了灶台旁边,伸手就能拿到需要的食材,不用多跑一步路,效率能不高吗? 咱们平时用电脑、手机,要是多开几个软件就卡得不行,玩个大型游戏还得担心显卡过热,其实都跟传统芯片的先天不足有关。它的计算和存储各干各的,数据在两者之间传输时总会有延迟,就像两个人传话总比自己直接做慢半拍。现在把这俩功能捏到一块儿,数据不用来回跑,不仅算得快,还特别省电——以后说不定手机充一次电就能用两三天,笔记本电脑也不用拖着厚重的散热板了。 更关键的是,这突破不是小修小补,是从根儿上改了芯片的设计逻辑。以前咱们总说芯片领域被卡脖子,很大程度是因为大家都在冯诺伊曼结构的框架里打转,核心技术绕不开别人的专利。北大这次跳出了这个圈子,不用二进制、不搞数据存储,等于开辟了一条新赛道,这可不是简单追赶上别人,而是有机会跑到最前面去。 可能有人会问,这芯片现在能用上吗?别急,任何技术从实验室到量产都得有个过程,但这个突破的意义已经很不一般了。你想啊,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领域,对芯片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通GPU早就不够用了。要是这新芯片能批量生产,以后训练一个大模型的时间可能从几个月缩短到几天,医院里的CT影像分析能更快出结果,甚至自动驾驶的反应速度都能再提一个档次。 而且这事儿最提气的地方在于,是咱们自己的高校搞出来的。以前总听说国外哪个实验室又有新发明,现在北大用实打实的成果告诉大家,咱们在芯片核心技术上也能拿出硬东西。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给整个行业攒了股劲儿——以后不用总盯着别人的脚步,咱们也能走出自己的路。 当然,也不能光高兴忘了客观看问题。新芯片要真正落地,还得解决量产、成本、兼容性这些实际问题,这些都需要时间和更多人的努力。但不管怎么说,这第一步已经迈得很漂亮了,接下来就看能不能把这个优势保持住,让更多好技术从实验室走进咱们的日常生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中国高科技芯片 芯片发展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