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放出重磅消息,宣布欧盟准备

史之春 2025-10-23 19:44:22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放出重磅消息,宣布欧盟准备在一些战略领域引入“欧洲制造”的公共采购标准,并且要下血本加大对汽车和电池这些命脉产业的扶持。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欧盟的“救命招”——自家的支柱产业快扛不住了,再不伸手拉一把,家底都要被掏空。   汽车这行,对欧盟来说简直是“经济心脏”,产值占了GDP的7%,直接间接养活了1300万人,差不多每15个就业岗位里就有一个跟汽车沾边。德国的大众、奔驰,法国的雷诺,都是靠这行吃饭的巨头,可这几年日子越来越难过。传统燃油车卖不动了,欧洲人自己都更爱买电动车,可电动车的核心——电池,欧盟根本拿不出手。   你猜现在欧洲市场上的电动车电池是谁在供应?大半都是中国企业的,2024年算下来占了42%的份额,比四年前翻了一倍还多。欧盟自己造电池的本事不行,连锂、钴这些原材料都得从中国或者南美买,等于“菜篮子”攥在别人手里。   2023年光电池这一项,欧盟买进来的钱比卖出去的就多了186亿欧元,这哪是做生意,简直是净赔钱。更急人的是,2035年欧盟就要全面禁售燃油车了,要是到时候还得靠别人供应电池,不光要花大价钱,人家要是断货,整个汽车产业都得停摆。   屋漏偏逢连夜雨,美国还在旁边“挖墙脚”。前两年美国搞了个《通胀削减法案》,拿出3690亿美元补贴新能源产业,明着说要电动车在北美造、电池原料从美国盟友那来,等于逼着欧洲企业去美国建厂。   德国宝马、大众都偷偷跑去美国扩产,荷兰有家化工企业干脆砍了欧洲的产能,直接搬去美国。欧盟一看这架势慌了神,再不想办法,自家的企业都要跑光了,“去工业化”可不是闹着玩的,到时候失业潮一来,经济就得垮。   其实欧盟以前总说要“自由市场”,还老批评别人搞补贴,可现在自己也顾不得脸面了。因为不搞不行啊,汽车产业一垮,连锁反应能拖垮一堆行业:钢铁、橡胶、电子零件,哪一个不跟汽车挂钩?德国有个州的汽车配件厂已经裁员两千多人了,厂长接受采访时说,要么去美国拿补贴,要么等着倒闭,实在没别的选。冯德莱恩心里清楚,这时候再讲大道理没用,真金白银的扶持才管用,所以才说要“下血本”。   引入“欧洲制造”的采购标准,也是被逼出来的办法。欧盟的公共采购每年要花几千亿欧元,以前谁的便宜买谁的,现在规定优先买欧洲本土造的,等于给自家企业找了个稳定的“大客户”。比如政府部门要买电动车,必须优先选欧洲产的电池,这样电池厂才有订单、有钱研发。这招虽然有点“护犊子”,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你不护着自家孩子,别人可不会客气。   还有个深层原因,就是欧盟想争“战略自主”。以前总跟着美国跑,可现在发现美国只顾自己,动不动就用产业政策卡盟友的脖子。电池、汽车这些产业要是被别人攥住,以后国际上说话都没底气。就像这次俄乌冲突,欧洲因为能源依赖吃了大亏,现在可不想在制造业上再犯同样的错。他们搞电池补贴、建本土工厂,就是想把供应链攥在自己手里,2030年要把单一国家的进口依赖度降到65%以下,再也不想看别人脸色。   不过这事儿看着热闹,难度可不小。现在欧洲的电池技术比中国差了一截,固态电池还在实验室里,成本是中国液态电池的三倍,想追上来得砸很多钱。而且欧盟二十多个国家心思还不统一,德国想保汽车业,波兰想抢电池工厂,法国又怕被德国抢了风头,协调起来费劲得很。美国那边也没打算让步,美欧关于补贴的谈判已经僵住了,美国根本不想取消歧视性条款。   但不管怎么说,冯德莱恩这步棋也是“背水一战”。汽车和电池要是保住了,欧洲经济就能喘口气,还能在碳中和的赛道上跟中美掰掰手腕;要是保不住,不光丢了饭碗,连战略地位都得下降。   这“欧洲制造”的招牌,与其说是保护主义,不如说是欧盟给自己的产业“搭救急的脚手架”——先把架子撑起来,再慢慢补技术、建供应链。毕竟在现在的全球竞争里,光靠喊“自由市场”的口号没用,得真有能拿得出手的东西,才能站得住脚。

0 阅读:29
史之春

史之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