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是阻止北约东扩,让北约无法威胁到俄罗斯的安全。但现在看来,俄罗斯适得其反。这场战争不仅不会让俄罗斯的处境好转,反而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说起这场俄乌冲突,大家都知道俄罗斯从一开始就把矛头指向北约的东扩。俄罗斯官方反复强调,这是为了维护自身安全,避免北约的军事力量一步步逼近自家边境。早在1990年代,冷战刚结束时,北约就开始吸纳东欧国家,波兰、匈牙利这些地方先后加入,俄罗斯当时就觉得这是在蚕食自己的缓冲区。普京上台后,这种不满越来越明显,他多次在公开场合抱怨北约违背了早年的口头承诺,没有东扩的意图。到了2021年底,俄罗斯提出安全保障草案,要求北约停止东扩,特别是别让乌克兰加入,还得限制在东欧部署导弹。这些要求被西方直接拒绝了,结果2022年2月,俄罗斯就发动了全面军事行动,声称这是“特别军事行动”,目的是消除所谓战争的“根源”——北约扩张和乌克兰对俄语社区的处理问题。俄罗斯的逻辑很简单:如果不挡住北约,自己的战略纵深就没了,安全缓冲带会越来越薄。 但实际情况呢?这行动非但没达到目的,反而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俄罗斯原本以为能快速控制乌克兰,逼它中立,拆掉亲西方的政府,然后北约的东扩势头就停了。可三年多过去,战线拉得老长,俄罗斯军队推进得磕磕绊绊,付出了巨大代价。根据公开情报,俄罗斯到2025年10月,已经损失了上百万士兵,坦克和火炮系统也被摧毁了成千上万套。俄罗斯国防部自己都不愿多说这些数字,但西方智库如ISW的评估显示,俄罗斯在2025年上半年就丢了至少几千辆装甲车,空军也因为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和无人机打击,损失了上百架飞机。经济上更别提了,西方制裁让俄罗斯的石油出口锐减,卢布汇率波动大,通胀压力山大。俄罗斯政府不得不大幅增加军费,2026年预算里宣传和媒体开支涨了54%,但民生项目却被砍。工厂生产坦克的速度是加快了,乌拉尔车厢厂计划到2028年把T-90产量翻倍,可这也意味着民用经济被军工挤占,普通老百姓日子越来越紧巴。 反观北约,这场冲突反而让它空前团结。以前北约内部总有分歧,美国出钱多欧洲出力少,土耳其和匈牙利还老拖后腿。但俄罗斯一动手,北约成员国就迅速行动起来。芬兰和瑞典这两个中立国,直接在2023年和2024年加入北约,把俄罗斯的西北边境线拉长了上千公里。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这些老成员,更是把防御预算翻倍,修建了更多堡垒和雷达站。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在2025年7月公开警告,俄罗斯可能在五年内对北约动武,这话一出,各国就开始大规模军演,舰艇在波罗的海巡航,飞机在东欧低飞演练。援助乌克兰的武器源源不断,美国通过北约渠道转交战斧导弹和精确制导弹,欧洲国家也提供了数百亿欧元的资金。结果呢?乌克兰军队不但没垮,反而用这些装备在赫尔松和巴赫穆特等地反推,夺回了部分失地。俄罗斯想阻止乌克兰亲西,结果乌克兰现在更铁了心要加入北约和欧盟,议会里讨论的都是加速入盟进程。 周边国家对俄罗斯的警惕也达到了新高度。以前俄罗斯还能靠能源出口和外交拉拢东欧邻居,但现在大家一看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就知道这不是开玩笑的。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加强了边境巡逻,罗马尼亚增派部队,监控黑海动向。就连中亚和南高加索的一些伙伴国,也开始在军事上多和北约接触,避免被俄罗斯拖下水。俄罗斯的“根源”论调,本来是想把责任推给北约扩张,现在倒好,这话成了北约招人的宣传口号。各国领袖在峰会上一边签援助协议,一边强调“开放门户政策”不能动摇,这直接戳中了俄罗斯的痛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