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男子花了33万与一认识2天的离异女子闪婚,领证后,女子两次在男方家住了4天,男子只与她同房过1次,一个月后,女子提离婚,男子想要回33万,却非常难要,男子发现妻子的家人都是假扮,觉得遭遇了骗婚,报警后,才知女子已经结过2次婚,还有个孩子,还被抓过3次,男子同意离婚,女子被抓,可还有17万没多要回来呢! 这场闹剧般的婚姻背后藏着一条精心设计的产业链。何攀事后才得知,贵阳花果园一带聚集着上百家婚恋公司,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注册。他把自己遭遇发到网上后,竟然有20多个有相似经历的人联系他——全是短时间内被婚介公司撮合闪婚,付出高额彩礼后新娘迅速消失。这些婚恋公司打着“包成功”的旗号,专门捕捉那些渴望成家的大龄青年,利用他们的焦虑感催促进度,从见面到领证几乎不给人思考的时间。 所谓的“姑姑”是请来的临时演员,女方复杂的背景资料在婚介公司眼里仿佛隐形。婚恋公司负责人轻描淡写地把责任推给“合作团队”,好像收了3万元服务费却连基本身份核实都不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更讽刺的是,这家公司注册类型竟是“家政服务”,根本没有婚介资质审批。他们甚至要求何攀签下“不再追究任何刑事和民事法律责任”的协议才退还部分费用,这种试图用一纸协议掩盖问题的做法,暴露了整个行业缺乏监管的乱象。 这场骗局撕开了一个残酷现实:婚姻在某些人手中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12万彩礼、10.6万红娘好处费、1.8万谢媒费……每一项都被包装成“诚意”的象征。女方提出的“从机场到你家要两个小时,时间太久”这种荒唐离婚理由,彻底暴露了这场婚姻的虚假本质——她从未打算真正共同生活,只是把婚姻当作短期敛财的工具。 法律上,这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钱财的行为,已经构成诈骗罪。警方立案侦查是正确的方向,但受害者维权之路依然艰难。虽然民法典明确规定“办理结婚登记但确未共同生活”应当返还彩礼,可现实中执行起来并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何攀至今仍有17万元没能追回,即便骗子被抓,钱财追讨仍需要漫长的法律程序。 表面看这是个案,背后反映的却是婚恋市场缺乏有效监管的深层次问题。民政部门工作人员提到,他们现在看到婚恋公司带来的新人都会主动提醒防诈骗,但面对高额中介费和天价彩礼的诱惑,还是有人不断掉入陷阱。这些骗婚团伙摸准了受害者“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即便得手后也很少被曝光,使得同一种套路可以反复使用。 这场33万元买来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感情永远无法用金钱加速。真正的婚姻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相互的了解,任何“包成功”的承诺背后都可能藏着陷阱。对于那些渴望建立家庭的人来说,保持理性、核实信息、拒绝闪婚诱惑,才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