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共产主义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以实现。 请试想一下:如果人们思想品德好了觉悟高了,精神文明了,人们对物质财富需求的欲望是不是就会低了呢? 人们对物质财富需求的欲望低了,是不是就不需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情况下照样可以达到按需分配呢?何况现在的科技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自动化生产线、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生产中采用基因编辑、智能化灌溉等先进技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无人驾驶、无人生产线、无人农业……的广泛普及,只用很少的人参与就可以轻松地创造出天量财富,这算不算生产力极大提高呢?这算不算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呢? 比起马克思时代应该算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了。 那么如此的话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这一前提已经可以说基本实现了。 在此情况下,只需能保证这些科技应用成果能惠及每一个人,而不是被个别资本家独享科技应用成果,独占物质财富的大头平均分配,那么物质财富妥妥能满足按需分配。 问题还在于人们思想觉悟能不能达到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标准是“最难跨越的关卡”? 共产主义社会要求的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背后隐含着一个极高的道德前提:人人都能不计报酬地、自愿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才能(各尽所能),同时又能极其理性、有节制地只索取自己真正的需要,而不会贪婪和浪费(按需分配)。 这需要彻底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人性“惯性”和社会运行逻辑,其难点体现在: a) 克服“私有”的观念和欲望: 人类在漫长的阶级社会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私有观念、竞争意识和对于财富、地位的追求。这是生存压力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要让人们突然从“为我而争”转变为“天下为公”,无异于一场深刻的人性革命。嫉妒、虚荣、懒惰、占有欲等,都是需要克服的本能。 b) 建立普遍的、自觉的“利他主义”精神: 共产主义社会不能依靠法律和强制来维持分配秩序(因为那时国家已消亡),必须依靠高度的道德自律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将他人和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并且是发自内心的、感到快乐的。这需要一种全新的、普遍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c) 摆脱对“物的依赖”和“异化”状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常常被自己所创造的资本、商品和金钱所奴役,这就是“异化”。实现共产主义,要求人从这种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成为劳动和产品的主人,将劳动视为第一需要,是发挥创造力的乐趣所在,而不是谋生的手段。这种主体性的回归,是思想觉悟的最高体现之一。 所以所以我们要需要很多很多具有上下而求索精神的人,所以啊所以我们无比的怀念毛主席! 如果毛主席再活三四十年的话很可能共产主义就已经实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