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法国媒体的消息说,整个中国都在散发一种精神,那就是,别国封锁,它就自己创造,

经略简料 2025-10-23 15:28:47

来自法国媒体的消息说,整个中国都在散发一种精神,那就是,别国封锁,它就自己创造,法国媒体强调,美国对芯片的封锁,反倒促成了中国加速创新,加快创造。 法国媒体观察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外部越是封锁,中国内部的创造力好像就越是被点燃。但这背后不是什么玄学,而是一台精密运转的系统性引擎。这台引擎正在把外界施加的巨大压力,一步步转化成驱动自己产业升级的燃料。 这场技术博弈打下来,最先感受到痛的,反而是发起者自己。美国的禁令成了一把回旋镖,精准地打在了自家企业身上。 英伟达在中国区的收入直接砍掉了四成,具体的损失数字说法不一,有说55亿美元的,也有说单单H20芯片就造成了168亿美元的窟窿。连荷兰的光刻机大佬ASML都发出警告,关税壁垒可能会让他们一年少赚超过10亿美元。 当跨国巨头不得不从市场退场,它们留下的空缺领域,摇身一变成为中国本土企业抢占发展机遇的黄金赛道。以前依赖进口的百度、腾讯这些互联网大厂,现在大规模地转向国产芯片方案。这不仅是解决了有没有芯片用的问题,更关键的是,给了国产芯片一个真实的应用场去测试、去迭代。 华为的昇腾910B芯片就是这么冲出来的,一下子拿下了国内智算中心七成的订单,光一个季度就卖了60万片。在新能源车这个“卷王”聚集地,变化更彻底。 比亚迪自家的IGBT芯片使用率从10%一路飙到75%,顺便还拿下了全球两成多的市场,而国产的MCU芯片在新能源车上的搭载率也逼近了四成。市场这架无形的天平,在没人刻意留意的时候,已经悄悄向另一边倾斜。 面对挑战,中国的技术路线图不是单点爆破,而是稳扎稳打的双线作战。既要集中力量向产业金字塔顶端发起冲刺,实现核心技术与高端产能的突破,也要扎实守住产业基本盘,筑牢发展的基础。 在最顶尖的AI芯片领域,已经不是一两家公司在单打独斗了。 在 AI 芯片性能比拼中,华为昇腾 910B 展现出强劲的追赶势头 —— 其综合性能已达到英伟达 H100 的 85%,更关键的是,在性能逼近的同时,它还具备了更具吸引力的价格优势,性价比差距进一步缩搞学术研究的DeepSeek团队,甚至在算力受限的条件下做出了登上《自然》封面的成果。旁边还有阿里平头哥、寒武纪这些公司,形成了一个追赶的集团军。 金字塔的根基同样重要。中芯国际的14纳米工艺良率稳定在了92%,这给华为麒麟芯片的回归提供了最坚实的制造基础。 同时,市场上对28、40纳米这些成熟工艺的需求依然巨大,让华虹半导体这样的厂商订单接到手软,也保障了庞大工业体系的芯片供应安全,推动整体自给率爬升到了35%。 单个公司的突破再厉害,也离不开整个生态系统的支持。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本质上是一场资本、政策、产业链和人才联动的“全链条造血”运动。 钱从哪儿来?除了国家级的“大基金”精准投向设备、材料这些短板,全国还有超过30个省市成立了自己的产业基金。这股资本洪流的效果立竿见影,从2021年到2024年,国产设备的投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42%。 投入方向明确,资金集中用于关键环节,避免了分散浪费,确保每一笔钱都能对应具体的进展或成果。过去被卡脖子的环节正在一个个被打通。 北方华创的刻蚀机在国内14纳米产线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三成,中微公司的设备甚至打进了台积电的5纳米生产线。 在高端光刻胶这类关键材料的自给之路上,上海新阳走出了从 “薄弱” 到 “进阶” 的路径。过去,该产品 5% 的自给率几乎难以纳入考量,而现在,自给率已提升至 32%,为材料领域自主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当然,这一切的终极驱动力还是人。行业里超过30万的人才缺口,企业开出近百万年薪抢博士,这既是挑战,更是这个行业在野蛮生长的最真实写照。这种系统性思维也复制到了其他领域,从贵州把磷矿变成新能源电池产业,到C919大飞机、北斗导航的成功,都证明了这套引擎的强大。 所以,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你封锁、我制造”的故事。 它是一场由市场、技术和制度共同发起的系统性变革。就像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评价的那样,中美技术的差距已经缩小到了“纳秒级”,而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也历史性地挤进了前十。 这些都在说明一个朴素的道理:真正的技术高地,是靠竞争压力淬炼出来的,而不是靠高墙能永远围起来的。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法媒感叹:“你封我,我就自己造”,整个中国都在以这样的精神前行

0 阅读:0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