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重病的浙江副省长冯白驹写了一封求救信,伟人读后,立即派人喊来广州军区

青衫栀幽音 2025-10-23 12:01:27

1971年,重病的浙江副省长冯白驹写了一封求救信,伟人读后,立即派人喊来广州军区丁司令,问:你认不认识冯白驹?丁司令答:知道,只是不熟悉,伟人讲:派专机接他,去你们广州军区好不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一年,冯白驹卧病在浙江,病榻之上,身体每况愈下,行动艰难,手边没有便笺,他索性拿起一张皱巴巴的卫生纸,用颤抖的手写下几个字,纸上留下的,是“橡胶林该扩到五指山了”,碘酒的痕迹渗进纤维,字迹歪斜,却字字攸关。   这封信,伴随着冯白驹的生命挣扎,从浙江悄然启程,信封不华丽,内容却承载着海南建设的厚重期待,它辗转于病房、家属、信使之间,最终抵达北京,信件的旅途,无声地诉说着一位老革命者对祖国、对故土的眷恋和忧思。   信件送到中南海,正值中国特殊历史阶段,冯白驹的名字,远比信纸本身更具分量,信中没有冗长的自述,也不曾铺陈病情,只用几句朴素的语言,传递出对海南未来的焦虑,橡胶林,不只是经济作物,更关乎国家战略安全,信的抵达,让高层注意到这位曾经的抗日英雄、海南建设者,眼下正陷于危重。   冯白驹的经历,几乎是海南革命史的缩影,1903年,冯白驹出生于海南琼山,青年时期,冯白驹前往上海求学,阅读进步书刊,接受新思想,1926年,冯白驹加入中国共产党,把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事业紧紧相连,此后的岁月,冯白驹长期奔走于琼崖大地,投身农运,组织工人,宣传革命。   抗战爆发后,冯白驹带领琼崖纵队转入热带深山,队伍最少时只剩二十余人,食不果腹,却始终坚持游击斗争,最终发展到数千人的规模,日军登陆海南,冯白驹率队在南渡江潭口打响了海南抗战的第一枪,武器简陋,敌强我弱,冯白驹带领队伍以土枪、长矛、甚至鞭炮迷惑敌人,取得一次次胜利。   琼崖纵队二十三年红旗不倒,冯白驹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即使与中央失去联系多年,也靠群众隐蔽、支援,队伍不断壮大,抗战胜利后,冯白驹没有离开海南,坚持在岛上继续斗争,1950年解放海南战役,冯白驹指挥琼崖纵队配合大军渡海作战,成为解放海南的关键力量。   海南解放后,冯白驹的革命热情转化为建设动力,担任海南行政公署主任期间,冯白驹率先推行“耕者有其田”,积极发展热带作物,尤其关注橡胶种植,西方对新中国实施橡胶禁运,冯白驹带领垦荒队员,在原始森林中种下橡胶树,为工业和军工提供了急需的原料,到1958年,海南橡胶产量已能满足全国大部分需求,打破了外部封锁。   冯白驹并非一帆风顺,1957年,冯白驹因“地方主义”被批评,调离海南,前往浙江任副省长,人生轨迹几经波折,冯白驹始终惦记海南的橡胶林,重病期间,他依旧挂念五指山区的种植计划,哪怕生命垂危,仍以信托付后事,信中反复提到“橡胶林”,字里行间,是对海南发展的执着关心。   信件抵达北京后,引起高层重视,广州军区迅速响应,派出专机,将冯白驹从浙江接往广州军区医院,病情危急,广州军区医院投入全部精力抢救,冯白驹的身体里残留着战争时期的弹片,旧伤未愈,加之多脏器衰竭,治疗过程充满挑战,最终,冯白驹的病情暂时稳定下来,得以再为国家贡献余力。   冯白驹的遭遇,在特殊历史时期并非孤例,彼时,许多老干部因各种原因陷入困境,冯白驹的求救信和这次紧急救治,成为组织关怀革命功臣的象征,冯白驹本人多次公开表示,正是组织的及时援助让他躲过一劫,事后,许多老同志感慨,冯白驹的事例温暖了动荡年代的人心。   冯白驹去世前,始终心系海南,他曾留下遗言,希望后人继续推进海南建设,特别是橡胶产业的发展,1973年7月19日,冯白驹在北京去世,享年七十岁,中央高度重视冯白驹的身后事宜,追悼会规格极高,周恩来亲自审定悼词,强调冯白驹“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人民日报》刊登讣告,在当时极为罕见。   如今,海南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冯白驹当年的夙愿正在实现,五指山区的橡胶林连绵成片,成为“绿色银行”,海南人民至今怀念冯白驹,无数群众自发到他的墓前祭扫,冯白驹一生的坚守,早已深深镌刻在海南大地。   信息来源:海南省档案馆《冯白驹手稿选编》

0 阅读:0
青衫栀幽音

青衫栀幽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