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辜鸿铭参加宴会,美国女人一脸鄙夷地看着辜鸿铭,上菜时,她故意用嘲讽的语气:“你喜欢这汤吗?”辜鸿铭没有回答,美国女人以为他听不懂英语,气焰更是嚣张,没曾想,当辜鸿铭上台演讲完后,他望着吃惊的美国女人:“like speech(喜欢我的演讲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辜鸿铭,这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总带着一抹独特的色彩,走到哪里,他都是众人目光的焦点:八字胡、长辫子、长袍马褂,举止间自带一股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气质,他的形象,看似古板,实则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产物,辜鸿铭自小便生活在家庭文化的矛盾与融合中,父亲身为英国橡胶园总管,却始终强调家族的中国根脉,母亲是葡萄牙人,家中常用英语、葡萄牙语交流,义父布朗则是苏格兰学者,打开了辜鸿铭的西方世界之门,这种独特的成长环境,使辜鸿铭早早意识到身份认同的复杂与珍贵。 童年时期,父亲带他回乡祭祖,灌输“根在中国”的观念,与此同时,母亲和义父则注重语言与西方文学的熏陶,辜鸿铭在祠堂前背诵《三字经》《论语》,回家又要用英文和母亲交流,父亲言辞坚定,义父则用西方学者的眼光看中国,这种双重影响,为辜鸿铭后来中西贯通的学术道路埋下了伏笔。 十岁起,辜鸿铭便在义父指导下接触西方经典,背诵弥尔顿的《失乐园》,熟读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亚的戏剧张口即来,这种学习早已超越了语言本身,更深入到文化内核,十四岁那年,辜鸿铭只身前往德国,后又转到英国,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欧洲求学生活,在那里,他攻读文学、哲学、语言学,掌握了多种欧洲语言与思想,辜鸿铭不仅获得了多个高等学府的文凭,更以学识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在西方留学的岁月,辜鸿铭始终未曾忘记父亲的告诫,他深知,语言和学位只是工具,文化认同才是根本,无论身在何方,辜鸿铭都以中国人的身份自居,他在宿舍每逢节日祭祖,用西方学者的逻辑回应异国的质疑,他用流利的外语为中国文化正名,不卑不亢地表达立场,正是这份文化自信,让辜鸿铭在西方世界立足,同时带着对祖国的深切认同。 辜鸿铭的学识并未止步于西方,归国后,他很快察觉到自身国学修养的不足,于是,他在张之洞幕府担任“通译”之余,投入到经史子集的学习中,从《康熙字典》到《论语》,辜鸿铭像小学生一样重新打基础,遇到难题,便向幕府中通晓国学的同僚请教,不耻下问,辜鸿铭的进步有目共睹,不久便在国学领域崭露头角。 在张之洞身边,辜鸿铭的角色远不止翻译,他更以通中西之长,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无论是对“通译”工作的理解,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辜鸿铭都力求让西方人真正明白中国人的思想,他翻译《论语》,强调不是教西方人学规矩,而是让他们理解中国之道的独特与悠久,这种自信与坚持,成为他一生的底色。 辜鸿铭的文化坚守,在服饰与行为上表现得尤为鲜明,他回国后依旧留着长辫,身着长袍马褂,即便世风已变,他坦言,辫子是民族的标志,不能轻易舍弃,不论外界如何看待,辜鸿铭都坚持己见,这一份固执,既是对自身血统的尊重,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敬畏。 在北大任教期间,辜鸿铭的外形和观点引发诸多争议,学生中不乏激进之人,对他的“保守”极为反感,时间一长,越来越多的学生被他的博学和真诚所折服,辜鸿铭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文化自信和开放并不矛盾,即使身处风雨飘摇的时代,依然可以坚守本心,兼收并蓄。 辜鸿铭与各路名流的交往,也成为他人生的精彩片段,蔡元培、泰戈尔、罗素等中外学者,都曾与他深入交流,辜鸿铭以独有的方式展示了中国文化底蕴与现代精神的结合,他的“怪癖”,在这些交流中并未成为隔阂,反而令对方惊叹,辜鸿铭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文化自信不是自我封闭,而是敢于以自己的方式与世界对话。 辜鸿铭的“怼”并非简单的反击,而是基于学识与底气的自信表达,他面对权贵不卑躬屈膝,对西方人也敢于直言不讳,选举事件中,他以幽默和原则回应收买,宴会中,他用流利外语展示自己的能力,在德国火车上,他以倒背《浮士德》的方式,让对方心服口服,这些举动,都是辜鸿铭对文化自尊的守护。 辜鸿铭的坚守,并非固步自封,他始终在学问上精益求精,不断挑战自我,与沈曾植的学问较量,正是他虚心学习、勇于进步的体现,辜鸿铭在被质疑后,潜心研读经典,经过努力最终赢得对方的认可,这一经历,成为他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信息来源:狂士辜鸿铭:我的辫子有形 你们的辫子无形——凤凰卫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