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美军轰炸东京半年,然而却收效甚微,这时指挥官李梅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 让三百多架轰炸机携带2000吨凝固汽油弹,全部倾泻在东京街头,一时之间,整个东京都在燃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美军的空袭本不是一开始就如此猛烈,最初,美国空军尝试高空投弹,力求用精确打击摧毁日本的工业体系,然而,东京的城市布局打乱了这种如意算盘,日本的工厂不像欧洲那样集中在大厂区,而是大量分散在居民区的小作坊,炸弹从高空落下,受风向影响极大,准头相当有限,工厂生产并未因此停止,反而在分散和伪装的保护下顽强运转。 柯蒂斯·李梅来到太平洋战区,面对困局选择彻底改变战术,经过细致分析,李梅发现东京房屋结构单一,多为木制建筑,密密麻麻地堆积在一起,春季的东京风大而干燥,这样的城市极易被火攻破防,更重要的是,日本夜间的防空力量极其薄弱,高射炮稀少,夜战机也寥寥无几,李梅果断决定放弃高空轰炸,改用低空、大面积燃烧弹攻击。 为了让B-29能携带更多炸弹,李梅下令拆除除尾炮以外的所有自卫武器,把载弹量提升到极限,凝固汽油弹成为主要杀器,这种燃烧弹一旦点燃便难以扑灭,极其适合对付木质城市,李梅精心选择大风的夜晚实施袭击,力求发挥燃烧弹的最大破坏力,东京成为首个试验场。 3月9日深夜,334架B-29自马里亚纳群岛起飞,飞临东京上空,两架导航机率先投下燃烧弹,在城市中心划出明亮的火标,随后,密集的轰炸机群沿火标线投下两千余吨燃烧弹,火焰在夜风助推下迅速蔓延,吞噬大片城区,短短数小时内,东京都心已经沦为一片火海。 火势猛烈且极难控制,东京的消防系统彻底瘫痪,消防水源被耗尽,消防车无法接近火场,所有努力都显得苍白无力,大量平民仓皇逃生,许多人在混乱中丧生,河流和池塘本是避难所,但高温将水体变成了烫人的陷阱,防空洞成了绝境,不少人因缺氧而死,大火过后,东京四分之一城区成为废墟,数以万计的家庭流离失所。 轰炸造成的破坏远超美军以往所有空袭,日本的工业产能大幅下滑,许多关键工厂和配套小作坊在火海中消失,百万人无家可归,东京的生产和运输链条瞬间中断,更为深远的,是这种袭击对日本社会心理的冲击,高空轰炸带来的恐惧毕竟有限,而这次低空火攻真正让东京民众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绝望。 东京空袭之后,李梅将同样的战术推广到其他城市,大阪、名古屋、神户等地接连遭遇燃烧弹袭击,数月内,日本六十多个城市遭到火海洗礼,大片城区化为焦土,日方统计显示,东京一役死亡人数高达八万至十万,伤者更多,受灾家庭无法计数,后续城市的空袭也屡屡造成数万平民伤亡,日本的工业体系和民众信心在连番空袭下接近崩溃。 这场火攻引发持续至今的巨大争议,有人认为,日本在战争初期对中国等地实施过无差别轰炸,如今不过是美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有观点坚决反对,强调无论任何理由,针对平民的大规模袭击都无法被道德正当化,日内瓦公约后来的修订亦将燃烧弹用于民居视为违反国际法的行为。 李梅本人对争议反应冷淡,李梅的出发点极为现实——加速战争结束,减少美军地面部队伤亡,美国官方战后援引调查认为,火攻显著缩短了战争进程,避免了登陆日本本土可能造成的更大损失,日本战后社会对此议论不休,幸存者团体长期要求政府正视空袭带来的苦难,呼吁悼念平民死难者。 1964年,日本政府竟向李梅颁发了最高级航空勋章,表彰他对战后民航重建的帮助,这个决定在国内外引发轩然大波,一部分人赞同李梅的能力和贡献,另一部分人坚决反对,认为其手上沾满无辜者鲜血,李梅本人对勋章态度冷淡,或许是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充满争议,或许是对战败国的认可不屑一顾。 东京大轰炸不仅带来巨大的生命与财产损失,也推动了城市的重建,废墟之上,东京引入新的建筑规范,钢筋混凝土结构成为主流,消防力量大幅提升,现代化都市规划在这片灰烬中诞生,为日后东京奥运会奠定基础,然而,平民的记忆却始终缺乏足够的公共纪念,东京至今没有官方大规模悼念设施,普通受害者的历史地位始终尴尬。 信息来源:东京大轰炸:那些被掩埋的城市记忆——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