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中美谈判,如果破裂,特朗普可能下台!因为中国会断美国药品以及药品原料,这会影响美国民生。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耸人听闻,但如果我们把视线从关税和农产品上移开,深入到一个看不见的战场,就会发现这并非空穴来风。 几十年来,美国制药企业一门心思扑在高利润的原研药上,把又脏又累、利润微薄的原料药和仿制药生产环节一股脑丢到了海外,这其中中国成了最核心的承接方。 毕竟原料药生产要处理大量废水废气,美国本土环保标准严得离谱,光废水处理成本就比中国高两倍多,再加上人工费用,本土生产的原料价格能比中国贵出四成以上,资本家自然不会做这种赔本买卖。可他们没想到,这一转移就把自己的命门露了出来。 现在美国市场上 90% 的处方药都是仿制药,这些药撑起了美国医疗体系的半壁江山,从 2009 到 2019 年足足帮美国节省了近 2.2 万亿美元医疗开支。 但这些仿制药的 “根” 大多在中国,数据显示美国 96% 的氢化可的松、90% 的布洛芬、73% 的对乙酰氨基酚都来自中国,这些可不是什么冷门药,而是家家户户药箱里必备的止痒膏、止痛药、退烧药。 更要命的是,美国近 700 种获准使用的药品,都依赖仅在中国生产的化学原料,小到抗过敏的苯海拉明,大到治疗心脏病、癌症、癫痫的药物,关键原料几乎全靠中国供应。 抗生素领域更是被 “卡得死死的”,美国抗生素原料药进口中中国占比高达 62.6%,像最常用的阿莫西林,虽然成品可能来自印度、加拿大,但两种核心原料完全产自中国。 更讽刺的是,美国本土早就没了青霉素生产能力,最后一家青霉素工厂 2004 年就关张了,现在全靠进口过日子。 有人可能会说,不是还有印度吗?可印度这个 “仿制药大国” 自己都撑不住,80% 的阿莫西林半成品、七成抗生素原料药都得从中国进口,美国想绕开中国找印度,到头来还是得看中国脸色,根本跳不出这个圈。 这些年美国不是没想过摆脱依赖,2014 年就出台了《药物供应链安全法》,结果十年过去,中国原料药出口量反而一年比一年多,2016 年以来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医药产品增长了 600% 以上,2023 年中国已经成了美国第四大药品供应国。 特朗普之前还威胁要对药品加征关税,结果没过多久就被迫叫停,因为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早就算过账,哪怕只征 25% 的关税,美国每年药品成本就要增加 510 亿美元,药价涨幅会高达 12.9%,最后买单的还是老百姓。 就像 ING 估计的,对一种常见抗癌仿制药征 25% 关税,24 周的处方价格能涨近 1 万美元。 美国的制药企业心里比谁都清楚这种依赖有多深,辉瑞 CEO 博尔拉就直言不讳地说,美国制药业必须和中国合作,现在中国在全球药物研发中占比已经升到 30%,拥有约 1200 种候选新药,十年前才只有 60 种。 而且中国在原料药领域的优势可不是一天建成的,现在占据全球约 30% 的市场份额,在抗生素、维生素等领域近乎垄断,连美国医院急救用的氢化可的松 91% 来自中国,手术必备的肝素 80% 需求依赖中国进口。 一旦这些原料供应出问题,美国的药品短缺会立刻爆发。日本就是前车之鉴,之前多家制药公司生产违规被处罚,导致超过两成药品供应困难,流感蔓延时止咳药供货量只有需求量的二到五成,奥司他韦仿制药一度断供,只能靠昂贵的原研药应急。 美国要是面临这种情况,后果只会更严重,毕竟美国 72% 的基本药物都来自进口,仿制药利润率本来就只有专利药的一半,要是原料断供,仿制药企业很可能直接放弃美国市场,到时候低收入患者连便宜药都吃不上。 要知道美国老百姓对药价本来就敏感,要是突然发现退烧药、止痛药买不到了,抗癌药、心脏病药价格翻着跟头涨,医疗账单堆成山,这种怒火肯定会发泄到执政者身上。 特朗普之前想靠关税逼制药企业回流,可业内专家都说,就算企业愿意在美国建厂,至少也得五年以上才能投产,远水解不了近渴。 这种关乎每个人生命健康的民生问题,可比关税和农产品谈判牵动人心多了,真要是因为谈判破裂闹得美国人无药可吃,选票自然不会再给特朗普,毕竟没人会选一个让自己 “吃药难” 的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