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河南许昌的一处商业园区里,一场看似普通的企业参观活动,却在短短几天内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讨论。原本只是几十人报名参加的内部交流项目,最后因收费金额、组织形式和主讲人的身份问题,迅速演变成网络热点。这场活动的主办方,正是近年来频频被推上舆论风口的零售企业——胖东来。而它的创始人于东来,再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 这件事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打破了人们对“企业参访”的传统认知。过去,类似的学习交流大多由行业协会牵头,或是企业间自发组织,费用通常只覆盖基本成本,比如场地费、餐费或资料印刷费。但这一次不同,每位参与者需要支付两万元人民币,才能获得一天的入场资格。这个数字,瞬间让不少人皱起了眉头。 消息最早是从一条短视频传出来的。一位报名者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付款截图和课程安排表,短短几个小时,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评论区很快分裂成两派:一派人认为这是知识付费时代的正常现象,既然内容有价值,收费高也无可厚非;另一拨人则觉得这简直是“割韭菜”,质疑一个超市老板凭什么收这么贵的学费。 随着讨论升温,越来越多关于这次参访的细节浮出水面。原来,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走马观花式参观。活动设计得非常紧凑:早上八点半开始签到,九点准时进入总部大楼,先是四十分钟的企业文化讲解,接着是分组体验门店运营流程,中午安排了员工食堂共餐,下午还有两个半小时的闭门座谈,由创始人于东来亲自回答提问。全程不允许录音录像,手机必须寄存,现场只提供纸质笔记材料。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次参访对参与者设置了门槛。报名者不仅要填写详细的从业背景资料,还得提交一份“学习动机说明”。有知情人士透露,部分报名被拒的人并非出不起钱,而是“提问太肤浅”或“动机不纯”。这种筛选机制进一步加剧了外界的好奇与争议。 其实,把企业开放给外界学习,并不是胖东来第一次这么做。早在十多年前,这家源自三线城市的超市就因极致的服务标准和独特的管理模式,在业内小有名气。尤其是在员工待遇方面,它一直走在行业前列——普通员工年薪不低于当地平均工资两倍,每周休息两天,法定节假日三倍薪资,甚至连保洁员都有年假和节日福利。这些政策在当时的零售圈堪称“离经叛道”。 但真正让它进入公众视野的,是一次突发事件。几年前,一名顾客在店内摔倒,监控画面显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前搀扶并送医,后续处理过程透明高效,没有推诿也没有冷处理。这段视频被上传后迅速走红,人们开始注意到这家藏在小城里的超市,竟有如此细腻的管理思维和服务意识。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慕名而来,希望实地看看它是怎么做到的。 面对不断增长的访问需求,胖东来最初采取的是免费预约制。每天限流二十人,提前两周开放登记。可问题随之而来:有人打着学习旗号来挖人,有的拍完照转身就在网上卖“内部资料”,更有甚者冒充高管身份混进核心区域。管理层疲于应对,最终决定将参访制度化、规范化,并引入收费机制。 据内部员工透露,这笔两万元的费用并不全归公司所有。其中大部分用于支付讲师课酬、场地维护和接待成本,剩下的一部分则投入“员工成长基金”,用于资助基层员工外出培训或进修。也就是说,这项收入实际上形成了内部循环,并未直接转化为利润。 不过,真正让这次活动变得特殊的,还是于东来的个人参与。作为整个行程中唯一的主讲人,他几乎全程在场。不同于常见的PPT宣讲,他的分享更像是拉家常:讲自己当年如何从一个小摊贩做起,讲企业在非典时期坚持不涨价的选择,也讲去年冬天给全员发五天带薪假时董事会的反对声音。他说得平静,但每一句话背后都能听出坚定的价值取向。 有意思的是,许多参加完的人反馈,最打动他们的并不是所谓的“管理秘诀”,而是那种弥漫在整个企业里的氛围。一位来自南方的连锁便利店老板提到,他在员工食堂吃饭时,看见一位老员工主动帮新同事打汤,两人笑着聊了几句家常,就像一家人。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有些东西是抄不来也学不会的。 随着时间推移,最初的质疑声渐渐平息。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这场高价参访的意义。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稀缺的早已不是方法论,而是能把理念坚持到底的决心。而胖东来所展示的,恰恰是一种少见的“知行合一”。它不追求规模扩张,也不热衷资本运作,而是把每一天都当作修行,把每一名顾客和员工都当作需要认真对待的对象。 网络上的争论或许还会持续,但许昌那座不起眼的商业园区里,每天清晨依然会准时亮起灯光。收银台前的服务人员检查着仪容仪表,仓库里的配送员核对着订单清单,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句朴素的标语:“爱是幸福的源泉。”这些细节不会出现在任何收费课程的讲义里,却真实地构成了这家企业最坚硬的底色。
“我想吃。”这三个字,比任何哭声都更让人心酸。在河南新乡的一家小饭店门口,
【1评论】【1点赞】
雾雾
于东来有脸炒?看那暴发户脸就恶心,无正当理由开除老员工,婊子还立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