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才明白,为什么早在4月份中美第一次出现稀土争端时,国家没有把事态升级,而

茉莉兔说国际 2025-10-21 18:58:57

现在大家才明白,为什么早在4月份中美第一次出现稀土争端时,国家没有把事态升级,而是等到今天才开始行动。如果当时原因就把美国逼到墙角,以特朗普的性格很有可能会选择更极端的手段来打破稀土的封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要理解中国在4月时为何没有急于对美国采取强硬手段,我们首先得看看历史上的一个教训。   1941年,美国对日本实施了石油禁运,企图迫使日本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低头。结果却适得其反——日本被逼到绝路,最终发动了偷袭珍珠港,将局部冲突拖成了全面战争。   可以说,美国当时的禁运政策,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压力,逼得日本作出了极端反应。   这个教训放到中美稀土争端中,也有相似之处。特朗普的性格冲动,做事喜欢采取“极限施压”的策略。如果中国在4月时就把稀土“阀门”关死,特朗普可能会立刻反应过激,采取更极端的手段。   比如,他可能会联合盟友加征关税,或者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进行更严厉的打击,甚至在南海、台海等敏感地区制造更多紧张局势。这种情况下,局势可能会失控,双方都处于危险境地。   那么,4月时中国为什么没有立刻采取激烈措施呢?这其实是中国的一种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   通过当时的“小试牛刀”,中国不仅没有把事态推向对抗的边缘,反而能够更清楚地摸清美国及其盟友的底牌,判断美国是否有能力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4月时,中国开始对7类稀土材料实施管制,表面看起来是对美国的“试探”,但实则是在考察美国和盟友能否快速找到替代的稀土供应链。   这一战略举措不仅没有立即升级为全面对抗,反而通过管制措施让美国暴露出其真正的稀土依赖程度。   美国虽然宣称要进行“去中国化”,但实际上他们自己也知道,短时间内是很难找到合适的替代供应来源。即使是美国自己开采的稀土矿,能提炼出来的高质量稀土也远远不能满足其军工需求。   而那些大力宣传的“去稀土化”技术,要么无法满足高精度应用,要么产量极其有限,远不能支撑起像F-35战斗机这样的高端装备。   在中国巧妙布阵的同时,美国也在积极寻找替代方案。特朗普政府一方面推动本土稀土产业发展,一方面联系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合作。   然而,美国的这些努力基本都是空谈。以澳大利亚为例,尽管他们的稀土储量丰富,但由于缺乏精炼技术和环保设施,生产成本远高于中国,且生产进度一直拖延,根本无法满足美国军工的迫切需求。   更糟糕的是,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年中投资的4亿美元去发展本土稀土精炼厂,最终也没有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美国的MP Materials公司虽然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但依旧只能依赖中国来进行稀土精炼。   即便如此,他们的生产能力也极其有限,无法满足军事领域的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替代方案逐渐破产,稀土供应的紧张局面开始显现。到10月时,美国的重稀土储备只剩下42天,F-35战机的生产线已经停工,许多高端军事装备的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这时,终于轮到中国采取行动。   中国并没有急于在4月时亮出底牌,而是通过逐步收紧管制措施,等到美国的替代方案完全崩溃时,才果断实施了新的政策。   这次,除了对5种中重稀土材料的出口加强管控,中国还进一步封锁了所有与稀土相关的核心技术。通过这一系列精心安排的举措,中国将美国推向了绝境,彻底切断了其在稀土领域的供应链。   同时,中国还利用其在稀土冶炼和精炼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将美国的替代方案堵死。美国无论是从盟友国家进口稀土,还是通过技术转移来解决问题,都面临着重重困难。   中国不仅在稀土的供应上具有绝对优势,还通过对稀土精炼技术的控制,确保了美国无法绕过中国的“封锁”。   特朗普政府虽然在对华加税问题上表面强硬,但实际上美国国内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如果真的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最终吃亏的还是美国消费者。   因为许多日常生活用品,尤其是电子产品,都会因此大幅涨价。此外,美国的农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中国早已转向巴西等国家采购大豆,给美国农民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面对这种情况,特朗普虽然嘴上喊着“公平”,但在私下里却不得不延长稀土采购的时间。加征关税不仅会加重国内通胀,还可能导致一部分选民的不满,尤其是在特朗普的选民基础中,农民和消费者的压力可能会使他陷入两难。   回过头来看,4月中国没有急于采取行动,反而通过一系列巧妙的策略,既避免了与特朗普的直接对抗,又能够精准把握时机,逐步收紧对美国的稀土供应。   通过这次稀土争端,中国不仅成功避免了历史上的“石油禁运”式的过激反应,也让美国深刻意识到,单纯的“极限施压”并不足以改变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0 阅读:70

猜你喜欢

茉莉兔说国际

茉莉兔说国际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