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约见中方高层,请求解决断供危机,但是拒绝向中方认错 10月中旬,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对外宣称,将与中国官员“深入会谈”,希望尽快解决安世半导体在荷兰的经营僵局。 荷兰这次不是“谈不拢”,而是“先动手”,再装糊涂。今年7月,荷兰政府突然援引《货物可用性法》,强行干预了安世半导体在纽梅亨工厂的管理权。 这家属于中国企业的芯片厂,一夜之间被荷兰政府“接管”,理由是“国家安全问题”,却至今拿不出任何实质证据。 荷兰自诩“法治国家”,却在没有审判、没有证据、没有对话的情况下,直接动手。 事情发展到今天,荷方突然说要“见一见中方”,但嘴里却还是不肯认错。中方当然不会接受这种“绕开责任”的会谈方式。没有承认错误的诚意,再多技术细节的讨论都是空话。 荷兰此举并非孤例,美国从2023年起就不断向欧洲盟友施压,要求他们在高科技领域减少对中国的依赖。ASML被限制出口先进光刻机,德国也开始对中资港口投资“翻旧账”,现在轮到了荷兰的安世半导体。 美国的算盘很清楚,自己搞不定中国,就拉着欧洲一起。荷兰在这场游戏中,地位微妙。一方面,它是ASML的东家,是全球芯片制造链的关键;另一方面,它又是北约和欧盟的铁杆成员,安全靠美国,市场靠中国。 左右为难之下,它选择了向华盛顿“示好”,代价却是自己企业的信誉和市场的信任。 更关键的是,这种做法把荷兰自己标榜的“开放市场”和“法治环境”打了个结实的耳光。一边高喊自由贸易,一边挥舞国家安全大棒,这种双重标准早已被全球市场看在眼里。 西方国家一边指责别国搞“政府干预”,一边却用法律、制裁、行政手段干预外国企业,这种“我干是正义,你干是威胁”的逻辑,已经让人审美疲劳。 安世半导体是2017年中国企业在公开市场上合法收购的,并且至今在荷兰合法经营、依法纳税。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从事了所谓“技术转移”或“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荷兰政府的做法,实际上是对中国企业的“有罪推定”,这在国际商业规则中是绝对不被接受的。 更令人警惕的是,荷兰并非孤立行动。就在数月前,美国商务部高官与荷兰外交代表会晤,明确表达对中国企业控制半导体产业的“担忧”。 随后荷兰就动用了那部从未在和平时期使用过的《货物可用性法》,强行接管安世部分业务。 ASML的处境更能说明问题。作为全球唯一可量产EUV光刻机的公司,ASML本身就已经被美国纳入了“战略控制清单”,对中国客户的出口受到严格限制。 现在轮到安世,荷兰政府不得不在“保护盟友利益”与“维持商业信誉”之间做出选择,但显然,他们选错了方向。 欧盟在这一问题上虽然表面沉默,但内部意见并不一致。法国、意大利等国更关注如何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对荷兰“过度执行”外资审查表示担忧。 欧盟虽然正在讨论统一的外资审查机制,但成员国拥有决定权。荷兰这次的操作,本质上是一种“单边先行”,不仅没有协调统一,还可能引发更大的区域分裂。 对中国而言,如果这次安世事件不能妥善解决,那未来任何一家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都可能面临“被接管”的风险。 化解这场危机的钥匙,其实一直在荷兰手里。撤销强制命令、恢复企业正常运营,是最基本的起点。 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所谓的“技术性会谈”就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行动,任何言语都无法掩盖政策的短视和法律的滥用。 当然,荷兰也不是完全没有回旋余地。只要愿意承认这次行动“过界”,并采取补救措施,中方有足够的耐心与诚意展开建设性对话。 毕竟,中荷之间的合作基础并不薄弱,农业、化工、港口、航运等领域都有深度合作。毁掉这些合作关系,对谁都没有好处。 这场风波也是对全球化规则的一次考验。如果连欧洲最讲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开始动用冷战法律来干预企业运营,那全球投资环境还能剩下多少确定性? 是继续维护合作规则,还是任由地缘政治绑架市场,这不仅是荷兰要回答的问题,也是整个西方世界必须面对的现实。 参考资料:荷兰政府突然冻结中企子公司,背后推手曝光!——环球时报
荷兰这波操作,纯属白忙活一场!安世中国直接官宣“单飞”,不听荷兰总部的了,这反击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