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全球副总裁竟然是女性,还是个中国人,谁能想到呢?她是马斯克的得力助手,在特斯拉欧洲销量暴跌时还能从容回应。 这位叫陶琳的高管,2014年加入刚进入中国的特斯拉,最亮眼的成绩当属推动上海超级工厂落地。2019年1月工厂开工,当年12月就实现投产,10个月时间从一片空地建成智能工厂,这在全球工业史上都极为罕见。 她当时要协调的事情多如牛毛,从政策沟通到供应链搭建,经常一天跑多个部门,晚上还要和美国总部开视频会,靠着这份拼劲,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不过,陶琳的管理风格也一直伴随着争议。2020年12月,有媒体爆料上海工厂存在降低质量标准、压榨员工等问题,将其称为血汗工厂。 陶琳当即在微博强硬回应,称文章编织离谱,法务已准备起诉,还暗指对方受金主指使。她的搭档朱晓彤也转发微博力挺,借用诗句表态。虽然最后事件不了了之,但这次强硬应对让不少人记住了她雷厉风行甚至略显强硬的一面。 这种强硬在2021年上海车展刹车门事件中再次显现。面对车主维权,她最初的回应引发公众不满,认为其回避问题。但不同于上次的硬刚,她很快调整策略,推动特斯拉公开数据、加强售后沟通,最终稳住了市场,当年销量并未受太大影响。从硬刚到变通,这背后能看出她应对危机的成长。 陶琳的能力确实支撑起了特斯拉中国的业绩。2019年特斯拉在中国销量仅3.7万辆,到2023年已飙升至60多万辆,占全球销量的四成。上海工厂不仅实现95%零部件本土化,还一度成为全球出口中心,把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卖到世界各地。 但2025年,陶琳面临的挑战骤然升级。欧洲市场上,比亚迪1至6月卖出6.8万辆,特斯拉仅4.2万辆。7月特斯拉销量同比暴跌42.4%,只卖了6600台,而比亚迪卖了9698台。更棘手的是,上海工厂的出口生意也大不如前,2025年1至2月出口量仅3.3万辆,同比暴跌46%。 面对颓势,陶琳在2025年10月的一次采访中把特斯拉比作学习很好但不善于社交的小朋友,说公司精力都在产品创新上。这番话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人觉得这是嘴硬,回避竞争失利的现实;也有人认可这种专注,认为短期销量波动不代表实力不行。 其实对比比亚迪就能看出问题所在。比亚迪在欧洲匈牙利的工厂已经开工,搞起了本地化生产,避开了欧盟38%的高额关税。 而特斯拉虽然柏林工厂产能提升到每周1.2万辆,但本土化程度远不如比亚迪,成本降不下来,自然拼不过。上海工厂出口遇冷,一方面是欧洲关税壁垒,另一方面也是特斯拉全球产能布局调整的结果。 我认为,陶琳的“优等生”论调更像是一种战略表态。特斯拉接下来大概率会调整上海工厂的定位,从依赖出口转向深耕本土市场,同时加快新技术落地。 毕竟中国市场依然是特斯拉的基本盘,只要保住这里的优势,就能为全球创新争取时间。但短期内,面对比亚迪这种全方位发力的对手,特斯拉想逆转颓势并不容易。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蔚来的保供不是口号,看了少军老师的数据:整体交付突破1.06万台L90产能提升明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