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政坛二三号人物“同归于尽”,总统被迫出手否决国会决议,亲美派与亲华派已斗成一团! 其中的核心是刚上任四个月的总理赞丹沙塔尔被议会罢免,而推动罢免的议会势力也没占到便宜,总统直接出手否了决议,这背后就是亲美派和亲华派的激烈争斗。咱们从实际发生的事儿说起,把来龙去脉讲清楚。 先得说清楚这几个人的关系和背景。 蒙古国的权力架构里,总统、总理和议会主席算是核心角色,这次风波就围绕这几股力量转。 今年6月之前,总理是奥云额尔登,这人是亲美派,上台后一门心思搞“第三邻国”战略,跟美国签了稀土合作协议,想靠西方摆脱对中俄的依赖。 但他干得太差,家里人炫富,又是爱马仕又是海外别墅,而老百姓日子过得苦,GDP增速才2.1%,通胀却快到10%,买面包都贵了40%,最后引发大规模抗议,6月份被议会罢免了。 奥云额尔登下台后,赞丹沙塔尔接了总理的位子,这人之前当过外长、议会主席,是政坛老将,上台后就改了路线,明显亲华。他心里清楚,蒙古是内陆国,被中俄包着,没有出海口,想发展根本绕不开这两个邻国。 所以他一上任就推动中蒙合作,边境管理、互联互通、生态治理这些实在事都往前赶,还把搁置的中俄蒙天然气管道项目捡了起来,9月份三方签了有法律约束力的备忘录,这条叫“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管道每年能给中国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蒙古作为过境国能赚不少钱。 另外,中蒙跨境铁路也在推进,这对蒙古的矿产出口太重要了,要知道蒙古90%的煤炭都卖给中国,2024年就卖了8200多万吨,没有中国市场根本不行。 赞丹沙塔尔这么干,亲美派肯定不答应。议会里不少人是之前奥云额尔登的支持者,还有些精英阶层靠西方关系做矿产生意,他们担心跟中国走得太近,自己的利润和话语权会受影响,尤其是赞丹沙塔尔想改革矿产出口定价机制,直接碰了这些人的蛋糕。 于是在10月10日,50多名议员联名提交动议,要罢免赞丹沙塔尔,理由说是“违反宪法”,但具体啥事没明说,后来才知道,说是他没跟议会商量就任命部长,还被指干预司法独立。 10月17日,议会投票,71票赞成、40票反对、17票弃权,硬是把罢免决议通过了,赞丹沙塔尔才当了四个月总理就被赶下台。 这时候总统呼日勒苏赫就必须出手了。 总统本人其实也搞“第三邻国”战略,刚从印度访问回来,签了稀土、军事训练的合作协议,想平衡各方关系,但他也明白,国家不能乱,经济更不能垮。 议会罢免总理的决议刚过三天,10月20日,总统就全面否决了这个决议,理由很明确,议会投票的时候,出席人数计算和投票方式都有错误,违反了宪法和议事程序。 总统这一步,表面是纠正程序问题,实际上是保住赞丹沙塔尔,也是不想让亲美派把外交路线彻底扭回去,毕竟中俄蒙管道、跨境铁路这些项目刚有进展,一旦换总理,这些合作很可能黄了,蒙古经济经不起这折腾。 现在的局面就是亲美派和亲华派斗成了一团。 亲美派在议会有势力,能推动罢免总理,但总统手里有否决权,把他们的决议打回去了。不过这事还没完,按照蒙古法律,如果议会后来再投票,有三分之二以上议员反对总统的否决,那罢免决议还是能生效,所以接下来两边肯定还要接着博弈。 而且11月议会还要改选,新的席位分布会直接影响以后的政策走向,如果亲美派占了上风,赞丹沙塔尔就算暂时留任,以后干活也难,之前签的合作协议可能会搁置;要是亲华派能稳住,这些项目才有落地的希望。 其实这不是蒙古第一次因为外交路线内斗了。 这些年一会亲美一会亲华,说到底是没认清自己的位置。亲美派总想着靠“第三邻国”,但地理条件摆那,稀土想运到美国,要么走中国铁路,要么走西伯利亚干线,空运成本太高还得中俄开放领空,之前中国暂停供应精炼稀土的化学药剂,蒙古的工厂产能直接跌到20%。 亲华派虽然务实,但国内既得利益集团和西方势力总在阻挠,想安安稳稳搞合作也不容易。 对老百姓来说,不管亲美还是亲华,能让日子过好才是真的。之前奥云额尔登搞亲美路线,腐败严重,经济下滑,老百姓上街抗议;赞丹沙塔尔搞亲华合作,项目是实实在在的,但刚有点起色就被拉下台,政坛这么折腾,投资不敢来,项目推进不了,最后吃亏的还是普通民众。 现在总统否决了罢免决议,算是暂时稳住了局面,但根本问题没解决,外交路线的分歧、腐败问题、利益集团的垄断,这些都得慢慢理顺。 国际上也都在看蒙古的动向,中国肯定希望合作项目能继续,毕竟管道和铁路对区域能源和贸易都重要;美国则担心蒙古倒向中俄,自己的稀土供应计划泡汤。 但不管外面怎么看,蒙古的现实改不了,86%的GDP都依赖中俄市场,离开这个根本去谈所谓的“独立外交”,其实是空中楼阁。 接下来就看议会会不会再跟总统掰手腕,新的政治平衡能不能形成,要是接着斗下去,蒙古这“高危”的总理岗位,恐怕还得换新人,而那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合作项目,也就只能在动荡里拖延下去了。
蒙古国总理赞丹沙塔尔官复原职啦,据报道,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20日全面否决蒙古国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