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说:“凡是儿子不回来的地方,你买5套房子都没用。儿子跟你两个还有点感情,当你到孙子那一代,你这些房子都保不住,全部都卖掉。不要说房子卖掉,清明节你在地下比较孤独,这个坟是守不过四代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在三代之后就没什么人会记得你了,包括你的后代或亲人。 因为我们活在这世界上,能够拥有的就是你活着的每一个瞬间,当你百年之后,一切都带不走,留下的东西,你觉得是珍宝,但是,在后人眼里或许就是多余的东西。 当你不在的时候,这些东西都会被处理,即便你很有钱,有房有车,一旦你不在了,这些东西都会被变卖。 —— 我爸老周,是个“房痴”。二十年前,手里刚攒下十万块,就敢借遍全亲戚,在老家县城买下第一套沿街房。后来房价像打了鸡血,他越买越上头,连隔壁镇上新开发的“鬼盘”也不放过。如今他名下五套房,可我们一家三口却挤在市区一套两居里——因为钱都拿去还房贷了。每次我劝他:“爸,收手吧,留点现金养老。”他总瞪眼:“你懂啥?房子就是根,以后我走了,你们靠收租都能喝粥!” 可现实是,我在杭州上班,房租贵得离谱,却从没想过回去住他的房。为啥?太远、太旧、太不方便。那五套房,租出去三套,空置两套,空置的里头长草、掉墙皮、成了野猫豪华大别墅。我过年回家,远远看见那黑灯瞎火的阳台,心里咯噔一下:这哪是根?分明是五颗蛀牙,看着壮,其实早被蛀空。 再说我爷爷。老爷子活到九十三,走后留下一柜子勋章、一箱子旧书,还有一块农村宅基地。葬礼那天,哭声震天,可酒席一散,众人变脸。大伯想要宅基地,二姑惦记老家具,连一只搪瓷缸都被表弟揣走。不到半年,爷爷的痕迹被分得干干净净。今年清明,我回去上坟,发现墓碑前长满了野草,连瓶酒都没人带。我蹲那儿拔草,心里酸溜溜:当年一大家子围着他转,如今各忙各的,微信群头像一个个亮着,就是没人提扫墓。 这让我想起郑强那句话——坟都守不过四代。可不是嘛?太爷爷那代,土坟早平了,连张照片都没留下;爷爷这代,也就我还能叫出他全名;到我爸,估计我只能告诉孩子:“你姥爷有套房,哦不,有五套。”再往下?孩子连那五套房在哪条街都懒得问,直接委托中介打包甩卖,换辆特斯拉开着去露营了。 有人杠:留房子总比不留强!还真别打包票。我同事阿俊,爷爷留下一套北京老胡同院,听起来像含着金钥匙出生,结果呢?兄弟姐妹四个,谁都没钱修缮,院子成了危房。政府通知要么修要么拆,一算报价——两百万。四人互相甩锅,最后干脆走法院拍卖,一人分走一百来万,感情也拍散了。阿俊苦着脸说:“还不如爷爷当年啥都没留,起码过年还能坐一起吃顿饺子。” 再说我自己。前两年咬牙在杭州买了套小户型,每月还贷一万二,工资涨得还没利率快。有时加班到凌晨,我盯着天花板算:要是明天我嘎了,这房子怎么办?老婆再嫁,娃跟后爸姓,银行收走房,爸妈还得替我还尾款……越想越亏,恨不得给自己买份保险,受益人写“房贷”。这才懂:拼命攒下的砖头,可能是绑在家人脚上的铁链。 那啥才留得久?我丈母娘给出另类答案。她没房,也没存款,就会做刺绣。二十年里,她给每个孙女外孙绣了幅“百家被”,一针一线缝进名字、生日、小愿望。被子盖旧了,娃也舍不得扔,拆了改成抱枕、笔袋、钥匙扣,走到哪带到哪。我妈笑她“抠门”,她却说:“票子会毛,房子会旧,线头只要不断,就总有人想起我。”一句话把我怼懵——原来传得下去的,不是资产,是记忆;不是水泥,是温度。 回到我爸。今年体检,医生敲警钟:三高加脂肪肝,再折腾就晚了。我趁机劝他卖掉两套空房,换点现金流,带我妈去云南住半年。老头闷头抽了半包烟,终于点头:“行,留三套,剩下的变现,咱也潇洒一把。”我偷偷乐——老头终于想通:砖头不会喊爸,但洱海的晚风真能吹进心里。 所以啊,别再被“几套房保几代”的神话忽悠。房子再多,钥匙串在一起也打不开后代的记忆;存折再厚,抵不过一句“我怀念跟你蹲路边吃烤红薯的晚上”。真正能穿越时间的,是你陪娃写作业时皱起的眉,是你给爸妈捶背时落下的掌,是你跟伴侣吵架后又一起把灯泡拧好的瞬间。把这些“瞬间”攒够,比攒砖头靠谱——它们不会贬值,也不会被变卖,只会在某个深夜,被后人突然想起,然后轻轻一笑:原来那个老家伙,还在我心里亮着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0月20日,任嘉伦大大方方聊儿子!近日任嘉伦参加篮球赛,与一旁的队友谈起家中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