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开玩笑,中国将从全球第一大斯坦国,进口猪肉!   别眨眼,中国人即将吃上“斯坦

顾议史实 2025-10-20 21:41:25

没开玩笑,中国将从全球第一大斯坦国,进口猪肉!   别眨眼,中国人即将吃上“斯坦味儿”的猪肉了,而且是从一个穆斯林国家进口的,哈萨克斯坦。   听起来像段子,但这事儿确实正在发生,10月15日,中哈在上海签了协议,哈萨克斯坦猪肉正式获得出口中国的通行证。   这不仅是中哈农产品贸易的又一突破,更是对“穆斯林国家不养猪”这类刻板印象的一次现实反击。   一个穆斯林国家,猪肉怎么来的?   说哈萨克斯坦是“穆斯林国家”,没错,全国七成以上的人信仰伊斯兰教,但这里的问题不是信仰,而是生计,哈萨克斯坦虽然信仰伊斯兰教,却是个实打实的世俗化国家,更是个极度讲究务实的国家。   追根溯源,哈萨克斯坦的养猪业并不是“本地原创”,而是苏联时代的“产物”,在那个靠计划经济撑起来的时代,苏联为了让整个联盟都吃上肉,把农业结构硬生生地改了一遍。   尤其在赫鲁晓夫推广玉米那阵,哈萨克斯坦成了苏联的“第二粮仓”,饲料多了,猪也就养起来了。   别看现在哈萨克斯坦的生猪存栏不到100万头,但那会儿,巅峰时期整整有320万头猪,而且,这些猪主要是给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德意志族这些“吃猪肉起家”的民族准备的。   也正是因为这批移民,哈萨克斯坦的猪肉消费和养殖被“硬植入”到了国家农业系统里。   如果你觉得哈萨克斯坦人会因为信仰问题抵触养猪,那就低估这个国家对赚钱的执念了,毕竟,宗教信仰是个人的事,国家发展是全民的事。   哈萨克斯坦政府从来就没把养猪当“禁忌”,反而是当成了农业支柱之一来发展。   这次中哈签署的猪肉议定书,不只是让冻猪肉能进中国市场,还包括了内脏、加工品、甚至热处理产品。这等于说,哈萨克斯坦的猪从头到蹄都能拿来卖钱,利润空间一下子就上来了。   哈萨克斯坦农业部长萨帕若夫也没藏着掖着,直接说了:这份协议将推动双边贸易关系进入“新阶段”,同时有助于本国农村经济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别误会,中国不是“缺猪”,而是要“多元化”,在全球食品安全波动的背景下,猪肉这种“民生刚需”必须找更多“备胎”。   哈萨克斯坦地理位置近,运输成本低,而且政治关系稳定,是天然的优质供货商,更何况,中哈之间早已开启“农业合作加速度”。   光在2025年,就已经签了禽肉、蜂蜜、乳制品等11份畜牧类议定书,农产品贸易额在2024年就涨到了14亿美元,这波猪肉协议,只是水到渠成的又一砖。   对哈萨克斯坦来说,站上中国这个大市场,就等于上了高速路,现在全国人均肉类消费一年花四万多坚戈(约合人民币600元),而中国市场一旦打开,连生产线都得扩容,农村就业、加工出口全都能吃红利。   很多人可能会问:穆斯林国家养猪,是不是“违背传统”?其实,国家和个人是两码事,哈萨克斯坦不是神权国家,它的政策制定从来都是围绕经济现实来的。   就拿这次猪肉出口来说,就是典型的“宗教归宗教,饭碗归饭碗”,更重要的是,这种“现实派”的操作,对中国来说并不陌生。   我们一直在推进“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寻找更多非传统农产地伙伴,哈萨克斯坦这样的“邻居+资源国”搭上中国市场的快车,不仅能稳定我国猪肉供应,还能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别小看这一块猪肉,它背后其实是地缘经济的一次深度融合,中哈之间的农业合作早已从“卖粮”扩展到“出口体系”,而这波猪肉协议,更像是一次信任加码。   对中国而言,这不仅是保障猪肉供应这么简单,更是对接中亚农产高质量进口的又一尝试,对哈萨克斯坦来说,则是一次产业升级的机遇,从只为俄罗斯供货,到拥有中国这个超级市场,利润空间不止翻一倍。   在“大宗商品逐步摆脱对西方依赖”的当下,中哈之间的这份议定书,为全球南方国家的农业贸易合作提供了一个新样本。   一块猪肉,牵动的是两国产业链的重构;一纸协议,打开的是传统观念背后的现实突破,这不是笑话,而是中哈合作下一步的真实写照。   下一次你在超市看到“原产地:哈萨克斯坦”的猪肉,不妨多看两眼,这可能是全球农业版图悄然变化的缩影。   信息来源:世界第一斯坦国,要往中国卖猪肉了——澎湃新闻

0 阅读:68

猜你喜欢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