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为何宁愿给美国服软也不投奔中国呢?就这么说吧,伊朗打心眼里就看不上中国人,宁

纸上点将 2025-10-20 19:46:05

伊朗为何宁愿给美国服软也不投奔中国呢?就这么说吧,伊朗打心眼里就看不上中国人,宁愿给美国当小弟都不考虑中国。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伊朗人傲气的不行,总觉得除了美国人以外,就是伊朗人最牛,低头这件事,轮不到亚洲人当自己大哥。 中伊两国交往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的开通。那时,安息王朝的使者甘英抵达中国边疆,打通了通往罗马的商道。此后,唐代杜环的《经行记》记录了伊朗的风土人情,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详述忽鲁谟斯港的繁华。这些交流不限于贸易,还涉及文化和军事,唐朝曾庇护萨珊王朝的波斯王子,授予高官头衔。明清时期,瓷器和茶叶源源不断东来,伊朗的蓝白瓷工艺也从中汲取灵感。这种互鉴奠定了两国关系的基石,避免了意识形态冲突,也未生领土纠纷。到20世纪,1937年国民政府与巴列维王朝建交,标志现代外交的开端。 1971年正式建交后,伊朗成为中国在中东的重要伙伴,尤其在能源领域,中国依赖其石油进口,而伊朗视中国为可靠买家。这种历史积淀,本该让合作顺风顺水,但现实中却夹杂着微妙张力。伊朗作为波斯帝国的继承者,总在骨子里保留大国心态,这让它在面对东方伙伴时,难以完全放下身段。 进入新时代,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伊朗迅速响应,成为丝路沿线关键节点。2016年,中伊确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涵盖能源、金融、基础设施等多领域。2021年签署的25年全面合作协议,更是将贸易额目标定为4000亿美元,中国承诺投资数百亿美元,用于油田开发和高铁建设。伊朗的霍尔木兹海峡位置战略性极强,控制全球20%的石油运输,这让中国视其为能源安全的“咽喉”。反之,伊朗经济深受美国制裁打击,石油出口锐减至日均50万桶,中国买下90%的份额,成为其经济救命稻草。2023年,中伊贸易额突破300亿美元,中国企业参与的德黑兰地铁扩建和恰巴哈尔港升级项目,直接缓解了伊朗的失业压力。这些合作看似互利,但伊朗内部总有声音质疑“让亚洲人赚走太多”。这种心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伊朗对自身文明的过度自信。作为中东制造业第二大国,伊朗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23位,天然气储量全球第二,它习惯于在中东发号施令,却不甘在东方舞台上居于从属。 伊朗的傲气,在合作细节中暴露无遗。以光伏项目为例,中国技术援助本可快速解决伊朗的能源短缺,但伊朗坚持用本地钢材,价格参照欧洲标准,结果强度不足导致工期拖延半年。类似地,在5G网络部署上,伊朗电信部要求控股51%,并索要核心代码,华为方案被拒后,转而求助欧洲,却遭冷遇。这种反复,不仅推高了成本,还暴露了伊朗的心理底线:作为古波斯后裔,它不愿在技术转让上“低人一等”。历史学家指出,这种自负源于萨珊时代的世界观,那时波斯视东方为“蛮夷”,即便丝路贸易兴盛,也多以施恩者自居。近代以来,伊朗虽遭英法列强瓜分,但其什叶派文化和神权体制,强化了“例外主义”,让民众相信本国优于亚洲邻邦。2020年疫情期间,中国援助口罩和医疗设备,本是雪中送炭,伊朗官方虽感激,但民间舆论却流传“中国产品低端”的说法。这种文化隔阂,导致民心相通滞后,中国游客在伊朗不足欧洲的十分之一,伊朗留学生赴华比例也远低于欧美。 转而审视美伊关系,伊朗的“服软”姿态更显讽刺。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美伊断交,美国冻结伊朗资产并推动联合国制裁。1980年代两伊战争中,美国暗中支持伊拉克,提供化学武器情报,导致伊朗伤亡数十万。2015年伊核协议签署,本是转机,美国却在2018年单方面退出,重启“极限施压”,石油禁运让伊朗通胀率飙升至40%。2025年,伊朗经济濒临崩溃,黑市汇率1美元兑3万里亚尔,普通工人月薪不足200美元。即便如此,伊朗高层仍多次释放和解信号。 2025年5月,特朗普在卡塔尔会晤伊朗顾问,双方接近新核协议,伊朗愿放弃武器级浓缩铀,换取部分制裁松绑。这不是战略转向,而是现实无奈。美国在中东的霸权,让以色列和沙特围堵伊朗,而中国虽提供援助,却无法破解制裁壁垒。伊朗视美国为“老对手”,至少在谈判桌上平等;对中国,则是“新伙伴”,需顾及面子。2024年,伊朗议会辩论中,保守派反对深化中伊光伏合作,担心“亚洲人主导市场”,最终勉强通过,却附加本土化条款。 展望未来,中伊关系仍有潜力,但需克服互信障碍。中国可加大人文交流,推动伊朗青年赴华深造,学习“一带一路”的共赢模式。伊朗则应反思其自负,承认中国从贫困到第二大经济体的转型,视之为榜样而非威胁。2025年10月,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到期,美伊谈判进入关键期,若伊朗再度服软,或许会加速对华疏离。但长远看,伊朗的能源地位无可替代,中国也不会放弃这个丝路枢纽。关键在于,伊朗能否放下波斯包袱,拥抱平等合作,否则,其外交将陷于被动,经济复苏遥遥无期。

0 阅读:1
纸上点将

纸上点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