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不和印度开战?不是中国不敢打,也不是怕了印度,而是真把印度打垮了,后面的麻烦才真正开始。 中印边境的那点问题,总让人揪着心。常年气氛紧绷,但始终没有滑向全面战争。其实这不是冲动或克制的问题,而是一笔极其冷静的账。 北京的决策层盘算得很清楚,和印度开战的代价,中国承受不起。眼下这种高度紧张的和平,是靠三个现实因素硬生生撑起来的。最根本的一条,中国绝不能面对一个失控的印度。 印度不只是一个邻国,它是整个南亚的重心。印度的巨大体量让它成为南亚天然的压舱石,周边小国的经济命脉,从水电矿产到出海口,都和新德里牢牢绑在一起。一旦印度自身陷入混乱,南亚会立刻出现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各路势力都会挤进来填补,局势会彻底失控。 更直接的威胁是,印度经济崩溃会制造出数千万难民。这股人潮将直接冲击中国西南边境的稳定,北京需要投入天文数字的资源去应对。同时,中国在中亚和南亚投入巨资建设的港口和经济走廊,也会因地区秩序崩塌而瘫痪。 所以一个稳定、可预测、纵然有矛盾的印度,其价值远超过一个被打倒后混乱的印度。忍受现状的摩擦,比起收拾一个破碎南亚的烂摊子,成本要低得多。 同时两国经济也早已深度捆绑。政治上的冷淡,完全无法掩盖经济上的热络。每年上千亿美元的商品往来,把双方的制造业和市场紧紧拴在一起。任何动武的念头,都必须先掂量一下这本经济账。 这不只是简单的商品买卖。中国的工厂为印度提供运转国家所需的大量设备、零件和工业制成品。反过来,印度的矿产和农产品,也支撑着中国部分产业的原料供应。这是一条环环相扣的产业链。 战争会瞬间切断这条经济大动脉。印度的制药和制造业会因缺少关键原料而停摆,中国的电子和工业部门也将失去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这是一场经济上的相互毁灭,谁都占不到便宜。为了国内的发展和稳定,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在漫长的边境对峙中,双方也摸索出了一套防止失控的默契。几千公里的复杂边界上,小摩擦几乎是常态。但双方高层都有一个共识,就是绝不能让小火星引燃大火。 2020年的那次流血冲突,让所有人都看到了悬崖的边缘。但事后的处理方式更值得关注。双方军队迅速后撤,拆除前沿设施,建立缓冲区,都是在主动给局势降温。这表明双方都在极力避免误判,试图将一线部队的意外遭遇“程序化”。 所以说,中印之间这种不打仗的状态,无关善意,全是现实的权衡。对地区崩溃的恐惧,对经济自毁的担忧,还有对军事灾难的清醒,共同撑起了这个摇摇欲坠却依然有效的和平结构。 这种紧绷着的感觉确实不好受,但总好过最坏的结果。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能安安稳稳过日子,就比什么都强。这份和平,挺沉的,不是吗?
信源:看不起印度,是危险的误判 京报网2025-05-24 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