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台湾新竹的清华同出利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设立的游美学务处。当然了,台湾那个,是1956年由原清华校长梅贻琦主持,在新竹"复校"的,被台湾当局视为清华在台的“延续”。为了强调道统,新竹的清华专门在校园内按北京清华二校门三分之一的比例,缩建了一个"清華園"拱门。
1956年,中美还没建交,美国还和台湾当局打得火热,所以庚子退款所建立的“清华基金”也落入台湾手中,新竹清华大学也是利用这笔经费建立起来的。至今,清华每年还收到庚子赔款支票,但是都落入新竹清华大学,北京的清华大学是一毛钱没有的。
不过新竹的清华倒是从来不称“建校”,只说1956年是“复校”,“建校”这个说法只能是北京的清华用。我感觉可以把新竹的清华看成一个独立办学的校区来理解,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这个“一校两址”的现象倒也不光是清华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都有这个现象,他们它们的校史都是从在大陆建校的日子算起的。不过最冷门的还要属苏州大学,因为台湾东吴大学的英文名是Soochow University,也就是“苏州大学”。
没事,统一后就当分校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