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鲁比奥10月20日发文写道:“当特朗普总统承诺美国优先时,全球精英们称他危险。事实证明,他们真正担心的是,他会团结世界各国,抵制那些自毁性的全球治理方案。联合国碳税就是如此。” 鲁比奥这番碳税真的是“自毁性”方案吗?看看现实就知道答案。联合国推动的碳税机制,本质上是给碳排放套上“紧箍咒”,倒逼高排放行业转型,更是为全球气候治理凑集资金的务实之举。 就拿备受关注的全球海运碳税来说,一旦在2024年4月的国际海事组织会议上获批,2028年正式开征后,每年能筹集超过800亿美元资金。这些钱可不是凭空消失,而是会用来研发绿色甲醇、氨气等低碳燃料。 缩小清洁能源与化石燃料的价格差距,还能帮发展中国家和气候脆弱的岛屿国家抵消转型成本。国际航运公会秘书长盖·普拉滕都直言,这是实现海运业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的最有效途径,这样的方案怎么能算“自毁性”的? 鲁比奥口中“团结世界”的假象,一戳就破。全球商船载重吨位中,支持碳税的国家占比已达70%,欧盟、日本、利比里亚、巴拿马等不同阵营都认可碳税的价值,只是在征收标准上存在分歧——从18.75美元到150美元每吨的差异,恰恰说明这是各方博弈后的理性探讨,而非鲁比奥渲染的“危险陷阱”。 反观美国,却和巴西等国站在反对阵营,宁愿搞排放额度交易这种缓兵之计,也不愿直面减排责任。所谓“团结世界”,不过是拉着少数国家抱团,与全球主流趋势背道而驰,这难道不是自欺欺人?再说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早已是板上钉钉。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人类活动有95%以上的可能性引发了近几十年的全球变暖,1951年到2010年间,温室气体就贡献了0.5℃至1.3℃的温升。如今全球气温已较前工业化时代升高约1.2℃,极地冰架崩裂、永久冻土融化、极端高温频发早已不是新闻。 2020年纽约冬天零雪量,最高温达22℃;加拿大的丽都运河甚至不再按时结冰。这些活生生的变化就在眼前,特朗普却固执地选择视而不见,拒绝履行美国的气候责任,这和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有什么区别?鲁比奥的言论,说到底就是为特朗普的短视自私找借口。 “美国优先”从来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而是把本国利益凌驾于全球福祉之上的利己主义。气候问题从来没有国界,北极冰川融化影响的是全球海平面,亚马逊雨林火灾改变的是全球气候循环,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联合国碳税正是基于“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既要求各国出力,又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机制恰恰是全球合作的体现,怎么就成了“自毁性”方案?更可笑的是,鲁比奥把全球精英的担忧歪曲成对“团结世界”的恐惧。 全球精英真正担心的,是像特朗普这样无视科学、拒绝担责的态度会引发连锁反应,让好不容易建立的气候治理体系分崩离析。要知道,气候治理耽误不起,每推迟一年行动,未来的减排成本就会增加一分,极端天气带来的损失也会多一分。2023年的全球极端天气已造成数千亿美元损失,这样的代价谁能承受? 鲁比奥的这番话,暴露的是对全球共同利益的漠视。碳税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推动绿色转型的“催化剂”;全球合作不是束缚,而是应对气候危机的唯一出路。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早已被证明是孤家寡人的政策,如今再被鲁比奥包装成“团结世界”的壮举,实在难以服众。 气候危机面前,谎言终究抵不过事实。鲁比奥的言论或许能蒙蔽少数人,但改变不了全球变暖的严峻现实,也挡不住各国推进气候治理的脚步。毕竟,没人愿意为少数人的短视,付出全人类的未来。
普京为特朗普提出结束战争的条件本周,克里姆林宫主人普京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
【1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