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张维迎说,500年来全世界838项重大发明,没有一项来自中国。很明显,他其实就想说中国500年来对世界毫无贡献 (信源:百度百科——张维迎) 2017 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毕业典礼上,经济学教授张维迎的一番话,让在场学子和后续关注者炸开了锅。他当着众人的面抛出一组数据:自 1500 年以来的 500 多年间,全球共诞生 838 项重大发明,可其中没有任何一项源自中国。 更直白的表述还在后面 —— 他强调,近现代 500 年里,中国在发明创新领域对全球的贡献微乎其微,别说和美国、英国这些科技强国比,甚至连瑞士的极小部分都不及。 这番直指中国科技 “短板” 的言论,瞬间引发轩然大波,有人认同其敢于说真话,也有人质疑其观点是否全面。 张维迎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他在后续的分析中进一步补充,当下我国医院里的大部分仪器设备仍依赖进口,本土产品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一现象正是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直接体现。 他还将目光投向历史,对比我国曾经的创新黄金时代 —— 宋代和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百花齐放、发明层出不穷的景象,直言如今很难再看到类似的创新氛围。 在他看来,这种差距的背后,缺的不是资金投入,而是充分尊重民营企业家、鼓励创新精神的环境,只有给予创新足够的生长空间,才能真正推动科技进步。 然而,张维迎的观点并非学界共识,西史辨伪学派通过长期的历史考据研究,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该学派认为,中国在近代时期的诸多科技发明,其实对西方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认知里 “西方近代科学体系独立形成”的说法并不准确,实际上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近代的技术创新成果。这些研究发现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重新审视东西方科技发展关系的大门,也让人们开始思考,中国近代科技的贡献是否被低估了。 更有具体案例支撑西史辨伪学派观点,徐正明研制载人飞行器故事便是其一。徐正明长期痴迷竹蜻蜓和奇肱飞车构造研究,钻研十年造出载人飞行装置。该飞行器借鉴竹蜻蜓螺旋桨原理,用栲栳椅作座椅,通过脚踏板驱动螺旋桨运转。 试飞时,它升空一尺多高,平稳跨越小河后安全着陆。不少研究者认为,徐正明发明意义重大,堪称世界首架直升机创造者,展现中国古代科技创新实力,为后续飞行器发展奠基,是航空技术史关键里程碑。 事实上,张维迎的观点也并非完全否定中国历史上的科技成就,他曾提到 “我们的老祖宗创造了四大发明”,只是认为近 500 年的贡献不足。这种认知差异的核心,在于对 “重大发明” 的界定标准以及历史资料的解读角度不同。 张维迎关注的是全球公认的、对近代工业文明和科学体系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发明,而西史辨伪学派则更注重挖掘那些可能被西方历史叙述忽略的、中国对西方科技的间接或直接贡献。 如今,随着对历史文献的深入挖掘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关于中国科技贡献的讨论还在持续。 有人认为,张维迎的言论虽然尖锐,却戳中了当下中国科技发展中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痛点,能促使社会重视创新环境的营造;也有人觉得,西史辨伪学派的研究提醒我们,不能盲目认同西方主导的历史叙事,要客观看待中国科技在世界发展中的角色。 无论观点如何分歧,有一点共识逐渐形成:评价一个国家的科技贡献,需要放在更宏大的历史坐标系中,既看到当下的差距,也不忽视历史上的成就;既借鉴西方先进经验,也不妄自菲薄。 当下的中国,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空前,财政投入不断增加,扶持政策接连出台,但正如张维迎所说,光有资金和政策还不够,关键要真正培育尊重创新、鼓励探索的土壤,让民营企业家、科研工作者能放开手脚搞创造。 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全球科技竞争中,让中国真正成为创新的重要力量,不再有 “近 500 年无重大发明” 的争议,而是用实实在在的成果,书写中国科技的新篇章。
赵少康这话够狠!投票刚结束就火力全开,直戳“内参民调”的猫腻,连朱立伦、黄健
【28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