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固体火箭升空!中国民企撕开欧美垄断,600 吨推力太提气! 10 月 11 日上午,山东海阳附近的海域上,一道橘红色火焰划破天空。一枚印着 “海澜之家号” 字样的火箭拔地而起,拖着长长的尾焰直冲云霄。 最终,它稳稳把三颗卫星 —— 一颗光学遥感卫星和两颗实验卫星,精准送进了预定轨道。 这枚火箭有个更专业的名字,叫 “引力一号”。而把它造出来的,不是大家熟悉的航天 “国家队”,是一家 2020 年才成立的中国民营公司,名叫东方空间。 你没看错,一家才成立四年多的 “新兵”,干成了过去只有少数国家能做到的事。 之前西方媒体总爱讨论 “中国商业航天能不能追上 SpaceX”,现在 “引力一号” 用数据直接把这个话题改了 —— 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能到 6.5 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是 4.2 吨。 这个水平哪是 “追赶”,分明是站到了和欧美顶尖商业航天企业 “并肩” 的位置上。 要知道,大推力固体火箭这事儿,之前一直是欧美说了算的 “垄断生意”。 早年间,美国靠 “和平卫士” 洲际导弹改装的固体火箭,把近地运力做到 5 吨级,就敢在全球市场上漫天要价。 欧洲阿里安系列火箭的固体助推器,推力撑死了 450 吨,还得靠多国联合研发才搞出来。 他们攥着技术不放,不光发射报价高得吓人,还总给订单加些 “附加条件”—— 比如要求客户优先采购他们的卫星设备,不然就拖着不安排发射。 这次 “引力一号” 一上来就把推力拉到 600 吨,直接填补了国内大推力固体火箭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撕开了欧美在这个领域的垄断口子。 别小看这 600 吨推力,里面藏着不少技术门道。 固体火箭的核心是燃料,之前欧美在高比冲固体燃料上卡过脖子,他们的燃料比冲能到 255 秒,就敢说 “领先全球”。 东方空间联合哈工大、北航的团队,花了三年多时间调试配方,最后搞出来的燃料比冲突破 260 秒 —— 别瞧就多这 5 秒,能让火箭多带 100 公斤载荷上天,这在商业发射里可是 “真金白银” 的优势。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家公司的 “速度”。一般来说,“国家队” 搞一款大推力火箭,从立项到首飞至少要十年八年。 东方空间 2020 年成立,2021 年才确定 “引力一号” 的方案,2023 年就完成了发动机试车,今年直接首飞成功。 四年时间干成别人十年的活,民企的灵活优势在这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不用等冗长的流程,发现技术瓶颈能马上调整,和供应链的对接也快,比如找碳纤维厂家定制材料,两个月就拿到了样品,换以前可能得等半年。 这事儿的意义,远不止 “中国多了一款火箭” 这么简单。 现在全球都在抢低轨卫星星座的 “地盘”,美国 SpaceX 的星链已经发了几千颗卫星,欧洲也在搞 “星座计划”。 这些计划需要大量中大型卫星发射,之前中国只能靠 “长征” 系列火箭承接,但 “长征” 要优先保障载人航天、探月这些国家任务,商业订单得排队。 “引力一号” 一出来,刚好补上这个缺口 —— 它的运力能满足大多数中大型商业卫星的需求,而且报价比欧美低不少。 现在再看全球商业航天的格局,欧美垄断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太空竞赛的下半场,规则正在被中国民企改写。
2025年4季度行情预测1、黄金:看空,大幅下挫。2、白银:看空,大幅下挫。3、
【11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