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或将签署史上最大金额的军售合同——90亿美元订购歼10战机,但为何印尼购买一架歼10战机要花费2.1亿美元,而巴基斯坦仅需8000万美元,差距如此惊人? 这到底咋回事?有人说中国双标,有人质疑印尼冤大头,也有猜测是不是背后有什么秘密协议,真相到底藏在哪? 事要从两边空军背景说起,巴基斯坦几十年用中国战机,枭龙、歼-7、歼-6全都玩得转,后勤、维护、飞行员训练系统早就成型,买歼-10对他们来说就像iPhone用户换新机,系统兼容、操作熟悉,不用重新学,而印尼是第一次引进中国战机,全套都得新建。 从跑道上的维修库,到飞行员培训模拟器,再到各种弹药武器的库存,都得打包买走,这种“从零开始”式采购,自然是另一个价钱段位的事,而且印尼采购还被爆出希望加入更多对海打击、侦察能力,也就是说不仅要飞机本体,还要一整套能上天入海的战斗体系。 那2.1亿美元单价到底真不真?老实说,目前没有任何权威官方确认这个具体数值,但2.1亿不太可能只买了战机,业内更倾向这是打包价,涵盖了整套配套系统、弹药、技术转让、培训和长期保障,而中国给巴铁那边的合同,有不少部分是友情价甚至贷款优惠,用的是“朋友价格”。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军售还有“友情价”?没错,军火不是普通商品,买卖背后全是战略账,巴基斯坦是中国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几乎是中国空军装备“走出去”的实验室,打折打得心甘情愿,而印尼这边,中国也想深耕东南亚市场,但是第一次合作,服务全新上马,加上有一定政治考量,自然得“按章出价”。 这事其实反映出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认知盲区:战机买卖不只是拼产品,更是看你有没有“基础设施”,就像同样买车,有人只买车,有人连驾照培训、车库、加油卡一块儿配齐,价格能一样才怪。 别看武器卖得贵,很多时候卖的不是装备,是一个国家未来十年、二十年的体系搭建能力,这种“系统级输出”才是现在大国军售竞争的核心。 问题是,当这笔订单真正落地后,印尼到底能不能真正消化、转化这批歼-10,还是最终“好钢用在了新手身上”?也许才是更值得追问的地方,你怎么看?如果真是按2.1亿美元一架签的,你觉得值吗? 世界上从来没有白给的装备,只有对战略价值的精细定价,看似一样的战机,背后其实是两个国家之间几十年军工关系的积累与差异,你觉得,战斗机价格的“透明度”该怎么看?欢迎聊聊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新浪财经——90亿美元,印尼要买歼-10
我国或将签署史上最大金额的军售合同——90亿美元订购歼10战机,但为何印尼购买一
寻觅往昔风华
2025-10-18 13:22: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