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教授最近提了个主意,别总吵着统一不统一了,先去查查台湾两千三百万人的户口本!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上,代表陈仪从日军总督安藤利吉手中接过投降书。 这一刻,台湾回归。 当时台湾人已经恢复中国姓名,还在户籍上填下自己的籍贯,几乎五湖四海的人都有,大部分是大陆的沿海区域。 可几十年后,“台湾光复节”被可以改为“终战日”,这种模糊历史来源的行为,就是在回避所有的情感。 直到近日,国际关系学者高志凯教授提出突破性观点:两岸问题不必拘泥于统独争论,台湾2300万居民的户籍档案本身就是最权威的“统一说明书”。 这位曾在半岛电视台辩论中让美国专家语塞的学者,将视线投向台湾户政系统中的“本籍”栏位,那里清晰标注着福建漳州、广东梅县等大陆祖籍地。 这种基于户籍实证的思考路径,为破解两岸僵局提供了新的视角。 1949年后台湾当局沿袭民国《户籍法》,在身份证件设立“本籍”栏,规定“子女以父之本籍为本籍”。 这意味着2025年出生的台湾青年,身份证仍可能标注“湖南省湘潭县”等大陆地名。 这种户籍传承形成奇特的时空胶囊:在台北土生土长的三代人,法律籍贯却仍是从未踏足的闽南村庄。 台当局2005年取消本籍栏改登记出生地,但底层户政数据库仍保留完整祖籍信息。 2019年台湾户政系统遭黑客入侵,泄露的20万笔资料显示,宜兰县长林姿妙等人的户籍档案仍明确标注大陆祖籍地。 2025年5月,台行政机构将官网“汉人占96.4%”的表述改为“其余人口占96.2%”,试图用模糊化处理切割两岸血缘联系。 这种文字游戏遭到岛内舆论嘲讽,网友调侃“再过几年要改称外星人”。 台湾史研究会理事长戚嘉林指出,这种操作是系统性“去中国化”的环节,但改变不了闽南语叫“河洛话”、台湾祠堂供“开漳圣王”的文化事实。 根据1895年《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日本,1945年日本投降文书明确承诺“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归还中华民国”。 当时台湾户籍登记需注明“复籍”日期,数百万家庭在1946-1949年间完成大陆祖籍登记。 这些档案构成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链,比政治宣言更具实证效力。 即便民进党当局2022年推动“双语国家”政策,户政系统仍保留中文姓氏罗马拼音对照表,诸如“陈”标注“Chen”而非闽南语“Tan”,反映语言政策难改文化根脉。 2018年福建建立“台胞祖籍地数据库”,通过户政历史档案协助台胞寻根。漳州台商投资区利用清乾隆年间《漳州府志》记载,为台企追溯家族迁移路径。 某台湾科技公司高管在发现祖籍地确为族谱记载的泉州晋江后,主动将研发中心落户当地,这种文化寻根比政治宣传更易引发共鸣, 高志凯的建议,将两岸议题从地缘博弈转向民生治理,户籍管理成为融合切入点。 大陆2019年推出台湾居民居住证,本质上是将台胞纳入户籍管理系统,享受社保、医保等市民待遇。 这与台湾1946年恢复中国户籍的历史形成闭环,体现“一国两制”的实践智慧。 台湾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体验:“用居住证买高铁票比台胞证快三秒,这种便利比喊口号实在。” 1971年联合国2758号决议后,台当局逐渐淡化户籍的“中国元素”,1992年修法将“本籍”改为“出生地”。 但文化惯性使然,2019年换发第七代身份证时,仍保留姓氏中文注音规则。 这种纠结体现在社会现象中:台湾小学生能熟练背诵“唐山过台湾”民谣,却对大陆地理认知模糊。 青年群体在社交媒体标注“台湾/福建双籍”,反映身份认知的过渡状态。 户籍策略在两岸关系中有成功先例,1987年开放探亲时,大陆公安部门依据历史户籍档案,协助老台胞找到失散亲人。 厦门市公安局曾通过1946年台湾户籍抄本,帮台商找回祖宅地契。台中市议员曾感叹:“户籍资料比政治人物诚实,它不说谎。” 当台当局将汉人改称“其余人口”时,台湾寺庙仍沿用大陆祖庙分灵制度,嘉义天后宫妈祖像继续标注“分灵自湄洲祖庙”。 这种文化惯性说明,行政手段难改深层社会记忆。 台湾网友戏谑:“能改身份证文字,改不了阿嬷说的漳州腔。” 户籍作为治理工具具有连续性,清朝《保甲制度》、日据时期《户籍法》、民国《户籍法》在台湾形成层层叠加的治理痕迹。 当政治话语陷入僵局时,户籍档案这类客观记录能打破叙事垄断。 台湾2300万份户口名册,每一页都写着“两岸一家亲”。这种实证方法或许比千万次政治喊话更有力量,因为它关乎每个家庭的真实历史记忆。
高志凯教授最近提了个主意,别总吵着统一不统一了,先去查查台湾两千三百万人的户口本
理大国迷雾
2025-10-15 11:44: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