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很多人都认为香港之所以能回归,是因为租期到了,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如果英

木槿论事 2025-10-14 19:47:29

咱们很多人都认为香港之所以能回归,是因为租期到了,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如果英国真这么讲理,当年就不会拿着大炮逼着大清割地赔款了。而且香港实际上是分3块,香港岛、九龙新界,其中只有新界是租的,剩下2块是永久割让的,英国完全可以耍无赖。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很多人都以为,香港回归是因为“租期到了”,英国守信用,到期还地,听起来顺理成章,但真相比这复杂得多。   要真讲契约精神,英国早年就不会拿着大炮逼清朝签那些不平等条约,事实是,香港能回归,不靠“租约”,靠的是中国强大了。   先得把这块地摊开看:香港分三部分——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前两块是“永久割让”,只有新界是“租借99年”。   也就是说,1997年到期的只是新界那一块,照英国逻辑,顶多把新界还你,港岛和九龙继续留下,那香港还在他们手里,真要耍赖,他们完全有法理空间。   问题是,香港三块地早就绑在一起,新界是香港的“生命线”,水、电、粮、路全从那来,只还新界,港岛和九龙根本活不下去,城市会直接瘫痪。   英国人当然清楚,所以他们打的是“部分回归、实质不走”的算盘,那时候的英方论调叫“三条约有效”,还想搞个“主权归你、治权归我”,看似妥协,其实想两头占。   中方这边没吃那套,邓小平一句“主权问题不能讨论”,直接把调子定死,英国提什么“最大自治”“不驻军”“常驻专员”,都被怼回去,那时候的中英谈判,光拉锯就22轮。   而英方想拖,中国不让拖,邓小平还放狠话:“要是谈不成,中国就自己宣布收回香港,”英国人心里清楚,一旦真撕破脸,香港会立刻乱,他们根本守不住。   到了这一步,谈判的胜负其实早见分晓。   中国已经不是当年的清政府,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每年都在往上飙,外汇储备暴涨,国际影响力直线上升,1971年中国重回联合国席位,香港不是“殖民地”的立场也早已对外宣示。   世界在变,英国那套殖民逻辑已经撑不下去,去殖民化的浪潮下,谁还敢明目张胆占别国领土?再加上香港的水、电、粮、建材几乎全靠内地供应,真要闹翻,英国输不起。   于是中国亮底牌,提出“一国两制”,一边保证主权绝不让,一边保证香港的资本、法治照旧运行,英国这下找到台阶下,才勉强答应。   1984年签下《中英联合声明》,确认1997年全面交还香港,表面上是协议达成,背后其实是力量对比彻底倒向中国,英国人心知肚明——靠嘴赢不了,靠拖也没用。   而香港回归的后半程,其实是一场“制度与实力”的接力赛,签完协议不等于一切就绪,英国没打算轻易走,中国也早有准备。   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后,英方开始玩细招,1992年,末代港督彭定康上任,立刻推出所谓“政改方案”,想扩大直选范围,把亲英派势力塞进立法局,为日后“继续影响香港”埋钉子。   看似改革,实则拖延,中国马上反制——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自己搭班子、自己定规则,不再让英国主导,1996年,董建华当选首任特首,中央立刻任命,交接路线全盘打通。   英国那套“小动作”,彻底落空。   其实在整个回归进程中,中国的做法可谓教科书级,不是靠吵,也不是靠赌,而是靠“工程化管理”稳步推进,从供水到机场建设,从法律衔接到公务员编制,每一环都提前部署,细到时间表、人员清单、舆论口径,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很多国际媒体后来都感叹:这场主权交接,比英国自己退欧还平稳。   1997年6月30日夜,香港的天空下起了小雨,晚上英国国旗缓缓降下;零点整,中国国旗升起,时间精确到秒。   那一刻,全世界都明白——这不是一纸租约的结束,而是百年屈辱的结算,香港能回来的原因,不是“英国讲理”,而是中国有底气。   为什么说“不是租期,而是国力”?很简单,租期只是个时间点,国力才是决定性因素,若中国仍是积贫积弱的旧模样,别说新界,连九龙的一块石头都要不回来。   国家强大了,谈判才有硬气;经济繁荣了,才有筹码和信心,国际格局也帮了忙——去殖民化浪潮席卷全球,英国若再硬撑,只会被舆论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中国的强大不仅体现在外交桌上,更体现在执行力里,“一国两制”就是那根关键的支点——既让香港保持繁荣,又牢牢握在国家主权之下。   回头看,香港的回归是一个国家由弱到强的缩影,从被逼割地,到主动谈判;从被动让步,到主导规则,它告诉世人——历史的正义不会自动到来,它是靠实力和意志一点点夺回来的。   有人说,“香港能顺利回归,是天意,”其实哪有什么天意?那是一个民族的努力,那一夜的焰火,不只是庆祝香港重回祖国,更是宣告:属于中国的东西,终将回到中国。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0 阅读:59
木槿论事

木槿论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