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迟迟等不到中方表态是否参会!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冲着韩国庆州的 APEC 峰会来的。作为时隔 20 年再次承办 APEC 的东道主,他太清楚中方参会对这场峰会的分量 —— 毕竟中国连续 20 多年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占韩国外贸总额的五分之一还多,没有中国撑场,所谓的 “亚太合作” 压根就显得不完整。 可中方偏不给他痛快话,迟迟不松口是否参会,这背后的门道,其实早藏在韩国自己的所作所为里。 先说说当年的九三阅兵,别看韩国当年派了朴槿惠出席,但其内部早把 “纠结” 写在了脸上。当时韩媒就爆料,政府里一堆人嘀咕,怕去了就成了中国 “炫耀军事实力的陪衬”,这种揣着私心的态度,哪有半分真诚。 更让人不舒坦的是,后来韩国在自己的光复节讲话里,干脆把这段历史抛到脑后,对中国当年为韩国独立运动提供的庇护、军费支持和战略纵深提都不提,反而一个劲跟曾经的加害者日本谈 “面向未来合作”,转头就扎进美日韩三边安全框架里,把昔日盟友当潜在挑战,这波操作可不就是实打实的怠慢。现在想起来求中方赏脸参会,早干嘛去了? 再说李在明心里的小九九,他急着让中方点头,说白了就是想借中国抬升韩国的国际分量。他自己都放话要当 “中美桥梁”,盼着能促成中美领导人在韩国会面,这样既能缓解自己夹在大国之间的压力,又能让韩国在亚太刷一波存在感。 可他一边派 “知华派” 特使朴炳锡带着亲笔信来华求见,一边转头就飞美国跟特朗普会面,搞起 “双线外交” 的小把戏,嘴上说重视中韩关系,实际把 “安美经中” 的算盘打得噼啪响,这种两面派的姿态,中方自然得晾他几天让他想明白。 更关键的是,现在的韩国早没了当年对华贸易的底气,压根没资格跟中方摆谱。2023 年韩国对华贸易逆差达到 180 亿美元,这可是 1992 年建交后除当年外,时隔 31 年首次出现逆差,到了 2024 年逆差直接飙到 2516 亿元人民币,中国成了韩国第四大贸易逆差国。 以前韩国靠半导体、显示器、汽车零部件从中国赚得盆满钵满,2015 年这几样都是对华出口前十的硬通货,可现在呢?显示器跌到第五,汽车零部件直接被挤出前十,半导体对华出口一年就跌了 19.9%,创了 31 年新低。 反倒是中国的精密化工原料、工业电器、干电池全冲进了韩国进口前十,光动力电池和氢氧化锂两项,韩国对华逆差就超 100 亿美元,曾经的 “优势产业” 如今成了被中国追着打的短板。 中韩产业早就从互补变成了硬碰硬的竞争,韩国的命门攥在中方手里还不自知。韩国芯片产业的最大市场在中国,稀土等关键矿产更是 100% 依赖中国供应,连现代汽车的电动化转型,都得看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脸色。 以前韩国还能靠技术壁垒卡脖子,现在中国制造业追上来了,京东方的屏幕、比亚迪的电池不比三星、LG 差,价格还更实在,韩国对华出口自然节节败退。这种时候李在明急着让中方参会,说白了就是想在 APEC 上找机会谈合作、拉订单,挽救自己的经济困局。 可中方心里门儿清,现在主动权早转到我们手里。贸易逆差摆着,产业竞争我们占优,韩国的 APEC 峰会离了中国撑场面就是自降档次,李在明急是必然的。 再说了,真没必要赶着去见特朗普,毕竟韩国把安全和经济绑在不同国家的战车上,本身就心思不正。 晾着他不表态,就是要让他好好反思:当年怎么怠慢历史的,现在怎么平衡大国关系的,贸易上靠中国输血却在安全上防着中国,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等韩国想明白谁是真朋友、谁能帮他解决实际问题,中方的态度自然会明朗,在此之前,让李在明多急几天,不算过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