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笑不出来了,挣再多钱,只是个数字,儿子李泽钜落选特首顾问团,传递出了重要信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0-12 10:22:40

李嘉诚笑不出来了,挣再多钱,只是个数字,儿子李泽钜落选特首顾问团,传递出了重要信号。 2025 年 6 月底香港特区政府公布的特首顾问团名单,乍一看没什么大动静,上一届 34 个成员里 31 个都顺顺利利续了约,可细琢磨就发现藏着大文章 —— 长和集团主席李泽钜不见了。 这可不是普通成员缺席,这是李嘉诚钦定的家族继承人,香港四大家族里响当当的人物,上一届还稳稳占着席位,这届说没就没,要说这里头没门道,谁都不会信。 特首顾问团自 2023 年成立就是香港最高级别的政策 “智囊团”,能进去的不是政商学界顶流就是国际知名专家,34 个席位每一个都分量十足,续任率高达九成多,足以说明只要方向对、没出岔子,特区政府都愿意留用。 可偏偏轮到李泽钜,就成了那少数几个被筛掉的,这本身就是最直接的信号。更耐人寻味的是新补进来的成员:杭州强脑科技的韩璧丞、宇树科技的王兴兴,还有前 IMF 副总裁朱民,三个新增席位两个给了内地科创圈的新锐,另一个是宏观经济专家,跟李泽钜代表的传统地产基建路子压根不是一回事。 这背后首先是香港发展方向的大转向。李家超 2025 年的施政报告把 “科创” 和 “新型工业化” 放在了显要位置,又是成立 “AI 效能提升组”,又是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摆明了要摆脱对传统地产的依赖,往高科技、高增值产业转型。 特首顾问团的成员调整就是跟着这个方向走的,韩璧丞搞的脑机接口、王兴兴做的人形机器人,都是香港要重点发展的前沿领域,甚至宇树的机器人已经在香港商场试过水,特区政府还买了来做试验,这种能实打实推动产业升级的角色,自然比守着老本行的李泽钜更对胃口。 反观李泽钜,执掌的长和系近年除了卖资产就是搞传统基建,跟香港的科创转型几乎搭不上边,顾问团里没他的位置也就在情理之中。 更关键的是,李泽钜这半年来的一系列操作,实在让人没法把他和 “政策智囊” 的身份联系起来。3 月份就闹出了大动静,长和要把全球港口业务核心资产卖给美国贝莱德牵头的财团,里头偏偏包含巴拿马运河的两个港口,这俩港口是 1997 年就开始运营的,经营权续到了 2047 年,属于战略级资产。 这事一出,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直接发文质问 “商人有没有祖国”,国务院港澳办转载的评论文章更是明说这是 “漠视国家利益”,李家超也公开表态 “任何交易要符合法律法规”。 要知道顾问团是给香港发展出谋划策的,要是成员自己都在做可能触及安全红线的交易,怎么让人相信他能站在香港和国家的立场提建议?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5 月份香港廉政公署直接出手,查处了长实集团开发的观塘安达臣道 “港人首置盘” 项目,这可是 49.5 亿港元拿下来的民生工程,结果 6 栋楼全出现钢筋数量不足、位置移位的问题,分包商还涉嫌行贿造假,廉署一下子拘捕了 10 个人。 更讽刺的是,事发后开股东大会,李泽钜都不敢去现场,只敢线上露面,说来说去就一句 “小心驶得万年船”,连自己旗下的民生项目都管不好,还谈什么给香港的民生发展出主意? 上一届顾问团成员多少都得有点实绩背书,李泽钜这半年先闹出售港资产争议,再爆出楼盘质量丑闻,连续踩中民生和安全两条线,特区政府要是还留着他,才真是说不过去。 再看香港的政商生态变化,以前四大家族的话或许还管用,但现在早不是那个时代了。顾问团里不是没有老牌商界人物,唐英年、吴光正这些都续任了,但人家要么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要么贴合香港产业转型方向,没像李泽钜这样踩雷不断。 而且从数据能看出,长和系近年在香港的存在感其实在减弱,长实集团市值也就 1151 亿港元,跟那些能拉动科创就业、带动产业升级的新经济力量比,分量早就不如以前。 特区政府要的是能帮香港 “拼经济、惠民生” 的帮手,不是只会盯着自家现金流的商人,李泽钜落选,本质上是他的身份和作为,已经跟不上香港 “由治及兴” 的节奏了。 说到底,这名单里的门道其实很直白:香港要的是能跟得上转型步伐、守得住底线的智囊,李泽钜既没踩对科创的拍子,又在关键问题上犯了糊涂,被挤出顾问团一点都不意外。 李嘉诚就算挣再多钱,数字背后没了契合城市发展的格局,家族继承人的话语权自然会缩水,这信号再明确不过了。

0 阅读:181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