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乖了!”10月11日报道,江西南昌,宝宝要去打疫苗,夫妻俩都做好了宝宝大哭后拼命哄的准备,打的时候妈妈不停的逗弄吸引宝宝注意力,没想到,针都打完了,宝宝都没哭。[舔屏] 那天接种室里挤满了人,几个孩子正哭着,家长们手忙脚乱地哄着,有的妈妈用手遮住孩子眼睛,嘴里反复说“不疼不疼”,结果孩子哭得更厉害,还有个爸爸抱着娃来回走动,额头上都是汗。 轮到这个宝宝时,爸爸抱稳他,撸起小袖子,妈妈拿出一个黄色小鸭玩具,按一下会发光还能叫,她捏着鸭子肚子发出“嘎嘎”声,同时哼起宝宝平时爱听的儿歌。 宝宝立刻被吸引了,眼睛盯着小鸭,小脑袋跟着玩具左右转,护士走过来消毒、扎针、推药、拔针,整个过程不到十秒,宝宝只是皱了下眉,手还伸着想抓小鸭,根本没注意到针头。 打完针,夫妻俩对视一眼,都有点意外,护士笑着说“这孩子真淡定”,他们才反应过来已经结束了,旁边排队的家长纷纷凑过来问,那个玩具在哪买的,怎么这么管用。 视频发到网上后,评论区涌进大量家长,有人说自家孩子上次打针,她拿饼干吸引注意力,孩子打完针第一句话是问“饼干呢”,完全忘了疼这回事。 一位儿科护士留言分享经验:三岁以下的孩子,痛觉神经还在发育,疼痛感比成人弱,关键是打针那几秒钟,如果注意力被转移,大脑来不及处理疼痛信号,孩子就不会哭,她见过有效的方法包括发声玩具、会动的小玩偶、手机播放动画片。 但也有家长说试过类似方法没用,仔细看评论发现,这些家长通常在打针前就开始哄,“宝宝勇敢,一会不哭”,反而让孩子提前紧张,还有的边哄边自己声音发抖,孩子感受到大人的焦虑,更容易哭。 南昌这个案例火了之后,不少接种点的护士也开始调整工作方式,有的医院在接种室墙上贴了卡通贴纸,天花板挂了会转的风铃,给家长提供分散孩子注意力的环境。 带孩子打疫苗确实需要技巧,但不必把它想得太难,准备好孩子喜欢的东西,保持自己放松的状态,打针就是几秒钟的事,孩子不哭固然好,哭了也正常,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和支持。 网友热评: “笑不活了!这娃打针跟看魔术似的,护士都懵了” “别人家娃打针要哄半天,这娃直接开启‘专注模式’,小黄鸭立大功了!” “妈妈这招绝了,以后带娃打针自带玩具库!” “南昌家长太会了,建议全国推广‘小黄鸭打针法’!” “以前总听人说‘打针不哭的娃是天选之子’,现在信了!这宝宝怕不是把痛觉神经当摆设” “同款经历!我家娃打疫苗时被动画片吸引,拔针了还问我‘妈妈,小猪佩奇咋不跳了?’” “难怪专家说转移注意力比硬扛管用,以后打针前先给娃塞个会动的玩具!” “这波操作给新手爸妈上了生动一课,打针不是‘恐吓游戏’,而是‘注意力争夺战’!” “突然懂了为啥有些娃打完针还要追着护士要贴纸,原来快乐打针才是真谛!” 你家娃打疫苗时是‘淡定哥/姐’还是‘哭包专业户’?用过什么奇葩方法哄娃?评论区晒出你的带娃神操作! 信源:中国青年报
“太乖了!”10月11日报道,江西南昌,宝宝要去打疫苗,夫妻俩都做好了宝宝大哭后
风景繁华
2025-10-12 10:52:13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