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台湾一方面宣称坚决抵抗大陆武力统一,另一方面却面临装备老化、人员短缺、技术落后等困境。面对解放军日益强大的作战能力,台湾能否真正实现所谓的“坚决抵抗”? 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近年来因其“独立”言论不断升温,一直是国际舆论的热点。尤其是在解放军东部战区的常态化军事巡航下,台湾方面宣称将坚定抵抗大陆的武力统一。 然而,这种“坚决抵抗”的底气到底从何而来?我们真的能相信台军在面对强大的解放军时,能够抗衡并成功捍卫台湾的“独立”吗? 首先来看台军的装备情况。大家可能听过一句话,“台军装备老旧,战力堪忧”。这并非无的放矢,台军现有的许多装备,已经步入了“退休”阶段。 幻影2000战机,虽然表面上是“法式精良”的象征,但它已经服役了近30年,机身早已老化。台军甚至承认,这些飞机的妥善率不到四成,也就是说,十架飞行器中,至少有六架是无法起飞的。 更糟糕的是,台军的F-5系列战机,这款上世纪60年代的“老古董”,堪称“飞行棺材”。对于这些老旧战机来说,最危险的不是对手的导弹,而是连起飞都成问题,尤其是在现代战争中,飞行速度和生存能力至关重要。 台军寄予厚望的F-16V,看起来是一款现代化战机,实际上是老型号的升级版。它依赖于美国的维护支持,单机一年需要800万美元的维护费用,这也让台军的“自主防卫”能力大打折扣。 美国在此种情况下对台湾的“援助”,更多是为了确保其在台海地区的军事影响力,而非真正的长期支持。 与台军的装备差距相比,解放军在空中、地面、海上的整体作战体系,已经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2023年,解放军东部战区新装备了28架歼-16D电子战机,并形成了四代半、五代战机的庞大规模。 台军对这些新型飞机的应对能力几乎为零,特别是在电子战、侦察机和反隐形技术上,解放军的技术优势明显。 不仅如此,歼-20、歼-10C等战机的装备使得解放军的空中力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台军。即便台军的战机能够起飞,也根本无法对抗解放军体系化的打击能力。从雷达、空中指挥到导弹防御,台军的“天网”防御在解放军精确打击面前几乎毫无作用。 而解放军的新型合成旅,已经不仅仅是装备现代化的问题,更是数字化、信息化的体现。解放军的战场感知能力远超台军,精准打击、智能化指挥系统让台军在防御时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反击。 海军方面,台军的基德级驱逐舰已经服役超过40年,装备落后,舰体的维护困难,完全无法与解放军的现代化舰队竞争。 解放军新交付的万吨级军舰,不仅拥有强大的防空能力,还具备了电磁作战、反潜等多种功能。这一差距,让台军的海军部队在任何海上冲突中几乎处于“没有回旋余地”的劣势地位。 台军的士兵素质和训练水平,同样难以支撑其在战争中的抗压能力。即使台军通过招募补充兵员来增加人手,但由于训练的缺乏、人员的不稳定,整体战斗力低下。台军的作战部队,尤其是特种部队和海军陆战队,长期处于“兵员不足”的状态,根本无法在全面冲突中保持战斗力。 更严重的是,台军的士兵多数背负着“背单词”的任务,军事训练与现代战争要求的专业化相距甚远,根本无法应对复杂的战场环境和高强度的军事行动。 说到美国援助,台军一直对美方“承诺”的武器、弹药抱有极大的期待。然而,历史上,美国在关键时刻的援助总是姗姗来迟,尤其是“战略物资”的供应,从未能够形成真正的“互信”与“自给自足”。 台军所依赖的许多美制装备,实际上都是为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利益服务,而非真正为了台湾的防卫安全。 美国并没有真正帮助台湾实现军工业独立,反而通过不断延迟武器交付,保持对台湾的控制力。台军所谓的“自造潜艇”、“自主战机”计划,充其量只是纸上谈兵,最终只能依赖于美方的技术与资金支持。 现代战争,除了兵员和装备,工业体系和经济支撑才是最根本的力量。台湾虽然在半导体产业上具有竞争力,但在高端装备的制造、精密加工、稀土资源的掌控等方面,台湾完全依赖于外部供应。 相比之下,大陆的工业体系在战争中将发挥关键作用,稀土、航空发动机、雷达芯片等核心部件都能实现自主生产,而台军则依赖于美国等国的支持。 从装备、人员素质到外援保障,台军与解放军之间的差距,已经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对比,更是战略层面的全面差距。所谓的“坚决抵抗”,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 台湾应该清楚,单纯依赖外部势力支持,不仅无法获得真正的“防卫”能力,还会陷入长期依赖外部干涉的恶性循环。希望台湾在未来能够认识到,和平统一才是最好的选择,而“坚决抵抗”只会带来无尽的悲剧。 (主要信源:台海网——台湾学者:当“台独”感觉越接近成功,“武统”的日子也近了)
中国在解放台湾的战争中,美国一定会插手,而中国的这场收复台湾的战争中,不可能向朝
【15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