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来“恐吓”中国 美东时间10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媒体说:正在研究大幅提高进入到美国的中国商品关税。原因是:中国在10月9日,升级了对稀土出口管制的政策,新政策将不允许外国企业和个人,将采购到中国稀土,转卖给第三方、尤其是威胁到中国和全球安全的军用部门,除非得到许可。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公告,对稀土相关物项的出口管理进行升级,要求出口企业在对外销售稀土时必须审慎评估其最终用途,尤其是不得在未获许可的情况下将稀土转售给可能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軍用实体。 这个政策看似只是对出口流程加了一层“许可”,但细细想来却是大有深意。稀土并不是稀少资源,但中国在稀土提炼与供应链管理方面具有全球领先的优势,尤其是在中重稀土的提取技术方面更是掌握话语权。 这一管控政策,并不等于停止出口,而是强调“可控、可追溯、可监管”,等于是在稀土出口这件事上握紧主动权。 而特朗普的反应也可谓迅速,在他的社交平台上直接表示要“研究提高中国商品关税”。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特朗普现在又不是总统,这种表态到底有没有分量?其实,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类言论看作是个人发泄情绪。 特朗普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下一轮选举,他的对华立场一向强硬,借助中国政策出台的时机抛出类似言论,不仅能强化其“强硬派”形象,也能在美国国内制造舆论氛围,为自己的政治路线争取更多支持。 而更重要的是,这种言论虽未必立即变成政策,但却能对市场情绪产生短期冲击,间接影响企业决策与投资方向。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稀土是一种战略资源,不仅用于手机、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等高科技领域,更是军用雷达、导弹系统等关键武器系统的核心材料。 因此,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理升级,并非简单的贸易行为,而是国家安全与产业安全的双重考量。 全球对稀土的依赖早已不是秘密,而中国过去几十年一直扮演着“全球供应者”的角色,如今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中国选择强化稀土出口的可控性,正说明我们越来越重视关键资源的战略价值。 再看特朗普的“恐吓”手段,其实并不新鲜。从他担任总统时期的做法可以看出,“加税”一直是他处理对外经贸关系的一种常规手段。 只是这次他将目标再次指向中国,是因为中国的政策正触碰到美国敏感的神经——即在关键技术和资源领域,美国不愿看到自己被动。 但问题是,这种“加税”手段已经被证明并不能有效改变中国的政策方向,反而容易让美国企业自身承担更高的成本。 过去几年中美贸易摩擦的经验已经说明,一味提高关税并不能解决结构性问题,反而会扰乱市场秩序,增加企业不确定性。 中国这次的稀土政策升级并不会打破中外合作的基本格局,而是强化了合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只要用途合规、流程透明,外企依然可以从中国采购稀土产品,这一点在官方公告中已说明清楚。 对那些将稀土用于非法军事用途的第三方来说,这个政策的确设立了明确的“红线”。而对守法经营的企业而言,这种政策反而提供了更明确的规则预期,有助于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回过头来看特朗普的表态,其实是对中国政策的一种间接承认。因为只有当一个政策真正触动到了对方的利益核心,才会引来如此激烈的反应。 而特朗普之所以选择用“加税”这个老套路来回应,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手中的工具箱已经不多了。 在全球产业链日益复杂、各国对资源安全日益重视的背景下,贸易战这种粗暴方式已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 总体来看,中国这次升级稀土出口管控的政策,不是为了“对抗”谁,而是在主动适应新的国际形势,保障自身安全利益的同时,也在为全球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预期的环境。 而特朗普的表态,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对中国政策本身并不构成实质性影响。未来,中美在经贸领域的互动还将继续,但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被动应对的角色,而是在逐步建立自己话语权和规则制定能力的过程中,展现出更强的战略自信和政策定力。 所以,与其说特朗普是在恐吓中国,不如说是一次焦虑的反应。而中国的回应则是冷静而有力的政策调整,是对全球不确定性的理性应对。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里,真正能推动未来走向的,不是情绪化的喊话,而是有前瞻性的制度安排和有底气的战略思维。 素材来源:商务部:对境外相关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2025-10-09 17:20·中国日报网
特朗普又来“恐吓”中国 美东时间10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媒体说
景铄看科技
2025-10-11 09:49: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