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快要崩溃了!德国发布令全世界震惊的大消息:德国政府建议把退休年龄提高到73岁

木槿论事 2025-10-10 20:01:58

真的快要崩溃了!德国发布令全世界震惊的大消息:德国政府建议把退休年龄提高到73岁,因为已经无法支撑庞大复杂的养老金体系!我感觉目前大多数国家都会面临这项问题。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德国要把退休年龄顶到73岁,听着扎心,但这不是谁拍脑袋的冒进,而是养老金这口大池子快见底的无奈。   他们的账很直白:领钱的人越来越多,交钱的人越来越少,指望原来的规则撑下去,迟早要翻船。   咱们先看人,知道吗,德国现在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老龄化还在往上走;相反,新生儿创了二战后新低。   另一头,寿命更长,养老年限被拉长,拿养老金的人不光“多”,还“拿得久”。   这就像公司里退休员工每年在涨,入职的新人却在减,工资还得多发几年,你说现金流吃不吃紧?   再看制度,德国玩的“现收现付”,说白了就是年轻人今天交的保费,明天就发给当下的老人,不攒钱。   二十年前三四个在职的人“抬”一个老人,现在差不多两个人就得抬一个,替代率一路下滑,从过去能拿到退休前工资的一半多,掉到不到一半。   你交得越来越多,领得却越来越少,谁心里不打鼓?   财政也顶不住,社会福利支出占到GDP的三成出头,养老金这块就吞掉联邦预算的四分之一。   偏偏宏观又不争气,经济连着两年负增长,企业利润薄、工资涨不动,缴费盘子自然缩。   再加上能源转型要花大价钱,核电关了、绿电要补,公共账本被两头掣肘:该花的越来越多,能收的越来越少。   于是有了“延迟退休”,德国原本计划从65缓慢提到67,现在直接把地平线推到73,说白了就是缺口越拉越大,只能再往后挪。   但这刀落下去,疼点不一样,坐办公室的,也许还能多干几年;干重体力的,很多人到60就一身伤病,让他们硬扛到七十多,现实吗?   更别说就业市场本来就对“年纪大”的不友好,35+都吃力,何况60+,如果岗位接不住,延迟退休就会从“少发几年养老金”变成“多发几年失业金”,等于左口袋省了,右口袋漏了。   有人说那就靠移民补人手,过去十年德国确实引了几百万新面孔,但多数是低技能岗位,缴费能力弱、家庭福利支出又上去,整体算下来杯水车薪,没法对冲结构性缺口。   归根结底,这是人口与制度的双重挤压——老得快、生得少、付不起、攒不下,不是谁想晚走,而是“钱不够用、规则撑不住”,这就是德国把退休线一次次往后推的底层逻辑。   而从德国的养老金困局里,我们能看得更深的是——这不仅是财政和制度的问题,而是整套社会结构在变。   就算推迟到73岁退休,也不过是拖时间的权宜之计,根本的压力依旧没有解除。   首先,结构性矛盾不会因为“多干几年”就消失。   年轻人越来越少的趋势已经锁死,生育率远低于更替线,意味着未来缴费者注定不足;寿命不断延长,让老年人领取养老金的时间更长,支出端继续攀升,这就像漏水的水桶,补一块还会再裂一块,治标不治本。   还有就是,推迟退休带来的社会问题远不止“工作几年”这么简单。   蓝领体力劳动者可能撑不到73岁,身体吃不消是硬伤;而企业对老年劳动力的接纳度本就有限,很多人到了60岁就难找工作,更别提七十多岁。   失业风险、再就业困境、贫富差距扩大,都会因为延迟退休进一步加剧,到头来,养老金没省下多少,社会不满却在升温。   德国原本寄希望于移民来缓冲压力,结果事与愿违。   过去十年接纳的数百万移民,大多数从事低技能工作,贡献的缴费有限,反而增加了福利支出,还带来社会融合等新问题。   靠移民“填坑”已被证明不可行,结构性的代际失衡才是最致命的根源。   更扎心的是,这场危机根本不止发生在德国,日本、法国、韩国、美国无一例外都在做同样的选择——延迟退休、提高缴费、减少福利。   法国把退休年龄从62岁强行提到64岁,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有近一半仍在工作,美国社保基金预计2035年就将耗尽,全球都在拼命延缓这场崩塌的到来,却没人能真正逆转趋势。   这意味着,德国的“73岁退休”不只是一个国家的决策,而是一声跨越国界的警钟,养老体系已不再是政府能轻易兜底的福利,而将成为每个人都必须提前准备的“人生大考”。   未来的养老,可能不再是“国家养我”,而是“国家帮我一点、我自己为主”。   说到底,这场危机的本质是人口结构和社会模式的深层调整,老龄化的列车已经启动,没人能按下暂停键,德国只是先走了一步,其他国家迟早也要面对同样的选择:要么改革,要么眼睁睁看着体系崩溃。   对每个普通人来说,这或许也是一个信号——别再把“退休”当成理所当然的终点,而要从现在开始,为未来的养老主动做准备。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0 阅读:45
木槿论事

木槿论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