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联合国突然宣布了! 10月9日,联合国官员宣布,受资金短缺和美国出资不确定性影响,全球四分之一维和人员,大约1.3万到1.4万人,将在未来几个月撤离。 这看似是国际组织的财政问题,实则牵动着冲突区的安全根基,背后藏着大国博弈的复杂逻辑,更让那些依赖维和力量的区域陷入未知风险。 维和人员撤离后,最直接的冲击落在了冲突区的关键民生与安全节点上。在刚果(金)东部,原本由300名中国维和工兵维护的矿产运输通道,如今只能交给当地部落武装巡逻。 今年前九个月,已有17辆运输矿产和生活物资的车辆遭劫,司机要么被勒索赎金,要么直接被扣押。 这条通道不仅是当地矿产出口的命脉,更是周边居民获取粮食、药品的主要途径,通道不安全,物价跟着飞涨,连最基础的食盐价格都比去年翻了一倍。 而在阿卜耶伊地区,苏丹与南苏丹的牧民冲突已造成2000人伤亡,如今维和警察还要减少40%,原本能快速介入调解的力量没了,小规模冲突很可能演变成更大规模的流血事件。 这些混乱的背后,核心症结在联合国的经费困境,而这困境的主要推手是美国。 作为联合国最大出资国,美国本该承担近四分之一的常规预算和超四分之一的维和经费,但截至2025年,它累计拖欠的经费已超30亿美元,占全球成员国总欠款的七成以上,仅2025年应缴的部分就有8亿多美元。 美国并非没有支付能力,它2024年的军费预算高达8860亿美元,这笔钱足够覆盖联合国几十年的维和经费。 可它宁愿花47亿美元向波兰出售防空系统,也不愿把零头投入维和行动,本质上是把经费当成了操控联合国的工具,符合自身利益就给钱,不符合就拖欠、削减,完全无视多边机制的运转规律。 这种操控直接让维和行动陷入“越缺钱越低效,越低效越缺钱”的恶性循环。 经费不足导致装备更新停滞,科索沃的维和部队只能启用30年车龄的M1A1坦克,这些老坦克启动时黑烟滚滚,零件老化严重,故障率高达40%,遇到武装分子袭击时,连基本的防御能力都没有。 技术层面的差距更明显,维和人员还在使用二十年前的无线电系统,信号不稳定且容易被监听,而武装分子早已普及加密通讯设备,维和部队根本没法提前掌握对方的行动轨迹,常常陷入被动。 任务完成度下降后,美国又以“联合国效率低”为借口进一步砍经费,形成了难以打破的死循环。 在多数国家对维和经费持观望态度时,中国的做法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路。作为联合国第二大维和经费贡献国,中国连续多年全额按时缴纳费用,2025年需分摊的4.46亿美元,早已承诺会在年底前缴清。 但中国的支持不只是给钱,更在技术上找突破口。 在苏丹达尔富尔,中国维和部队用太阳能无人机开展边境监控,不用依赖复杂的供电设备,成本低还能24小时巡逻,有效监测武装分子的动向,这个方案已经被联合国当成“低成本高效能”的范本推广。 这种“资金+技术”的双轨支持,既解决了当下的经费难题,又为长期维和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避免了单纯依赖经费的被动。 美国的收缩与中国的担当,本质上是两种全球安全理念的碰撞。 美国更倾向于用军费和军售构建自己主导的安全体系,把联合国维和当成“可有可无的补充”,甚至不惜用拖欠经费、附加政治条件的方式,逼联合国按自己的意愿调整任务方向。 比如它要求维和经费优先投向黎巴嫩、乌克兰等“美国关注区域”,对非洲一些更需要帮助的冲突区却不管不顾。 而中国更看重“务实维和”,不搞政治附加条件,无论是修复刚果(金)的运输通道,还是用无人机监控达尔富尔边境,都是从当地实际需求出发,帮冲突区建立能自主运转的安全基础。 就像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说的,维和不是烧钱游戏,而是需要真心实意解决问题的担当。 随着维和人员撤离,新的风险正在冲突区蔓延。地区强国开始趁机填补权力真空,埃塞俄比亚在索马里边境部署了2000人的快速反应部队,埃及重启对西奈半岛的军事管控,这些行动看似是“维持秩序”,实则是在划分势力范围。 这种模式很容易引发新的代理人战争,大国通过支持当地武装争夺利益,最后受苦的还是普通民众。 这种退避情绪正在传染,德国已经暂停向中非共和国特派团派遣工兵,俄罗斯也要求减少在叙利亚的维和经费分摊比例。 联合国预测到2026年,维和预算缺口会突破60亿美元,到时候别说装备维护,连最基本的无线电通讯都可能没法保障。 网友对这件事的看法很直接,有人说“美国欠的不是30亿经费,是对冲突区平民的责任”。 信息:联合国因资金短缺将削减全球四分之一维和人员 2025-10-09 04:54·央视新闻
不是不扶持,扶也扶不上墙,美俄最喜欢这样的了~美国的原计划是在2008年收割完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