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10月8日报道:“中国和伊朗、俄罗斯扩大以物易物贸易规模,以规避欧美制裁。 学者分析,随着西方制裁加码,中国扩大具备易货资质的企业名单,使更多中企得以与被制裁国延续贸易往来。” 先看中国和俄罗斯的易货贸易,这两年规模涨得特别明显。俄罗斯有大量优质的能源和矿产,比如原油、天然气、煤炭,还有小麦、木材这些大宗商品,而中国能提供俄罗斯急需的工业设备、电子产品、汽车配件,还有日常消费品。之前两国贸易里美元结算占比不低,可西方制裁后,俄罗斯的美元账户经常被冻结,中国企业收汇也容易出问题,换成以物易物就没这麻烦了。 比如去年有笔大单子,中国一家重工企业给俄罗斯提供了几十台大型采矿机械,没要美元,而是换了俄罗斯的优质铁矿石,这些铁矿石运回来直接供给国内的钢铁厂,既解决了俄罗斯采矿设备不足的问题,也让中国钢铁企业拿到了稳定的原材料,双方都不用担心里程碑式的汇率波动和结算风险。这种模式现在越来越普遍,小到家电换蜂蜜,大到汽车换原油,覆盖的品类越来越广。 中国和伊朗的易货贸易则更聚焦在能源和民生领域。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可受西方制裁影响,石油出口一直受限,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正好能通过易货方式采购伊朗石油。之前有数据显示,中国从伊朗进口的石油里,近三成是通过易货完成的,中国这边出口的则是伊朗特别缺的医疗设备、药品、纺织机械,还有手机、家电这些民生用品。 比如伊朗之前缺呼吸机和新冠治疗药物,中国一家医药企业就和伊朗的石油公司合作,出口了上百台呼吸机和大批药品,换回来的石油直接交由国内的炼油厂加工,既帮伊朗缓解了医疗物资紧张的问题,也保障了中国的能源供应。而且这种易货模式还避开了西方对伊朗石油贸易的金融封锁,让两国贸易能稳定运转。 西方制裁加码其实反而倒逼了这种贸易模式的成熟。之前欧美那边不仅限制被制裁国的金融交易,还对和这些国家做生意的中国企业搞“次级制裁”,不少中企因为怕惹麻烦不敢合作。中国扩大易货资质企业名单后,相当于给这些企业吃了颗定心丸,有了官方认可的资质,企业在开展业务时更有底气,也能更规范地规避制裁风险。 现在参与进来的中企类型越来越多,不再是之前的大型国企主导,不少民营企业也加入了进来。比如浙江有家小家电企业,之前主要做欧美市场,受关税影响后转向伊朗市场,通过易货方式用自家生产的电饭煲、电水壶换伊朗的开心果和藏红花,这些农产品运回国内后很受欢迎,企业不仅打开了新销路,还避开了欧美市场的竞争压力。 这种以物易物的模式还在不断升级,之前大多是单一商品换单一商品,现在慢慢发展成“一揽子易货”。比如中国和俄罗斯的一笔合作,中国不仅提供汽车生产线,还配套了零部件生产技术,换回来的不仅有原油,还有俄罗斯的木材和小麦,这种组合式易货让双方的需求匹配更精准,贸易效率也更高。 而且三国在易货贸易中还在完善配套措施,比如建立了专门的贸易对接平台,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供需信息,官方会协助对接和审核,避免出现货不对板的问题。另外还加强了物流合作,比如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开通了更多中欧班列专线,专门运输易货贸易的货物,和伊朗则通过海运和陆运结合的方式,确保货物能及时送达。 西方有些媒体说这种模式是“规避制裁的权宜之计”,但实际上现在已经成了三国稳定贸易关系的长期选择。毕竟对中国来说,能拿到稳定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对俄罗斯和伊朗来说,能获得急需的商品和技术,还能打破西方的贸易封锁,三方都能受益。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贸易模式覆盖的领域还会继续扩大,可能还会延伸到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合作等领域。 现在中国和伊朗、俄罗斯的以物易物贸易规模还在持续增长,有机构预测今年的贸易额可能比去年再涨15%以上。越来越多的中企尝到了甜头,也有更多被制裁国的企业希望加入这种模式。西方制裁原本想切断这些国家的对外联系,没想到反而催生了更灵活、更自主的贸易方式,这恐怕是欧美当初没预料到的结果。
真的被伊朗蠢哭了,如果不是伊朗在10月4日宣布,伊朗正与中国磋商引入北斗系统,以
【311评论】【36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