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乌克兰无人机从本土起飞,跨越乌拉尔山深入俄罗斯秋明州,成功袭击距乌边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0-09 22:28:40

10月6日,乌克兰无人机从本土起飞,跨越乌拉尔山深入俄罗斯秋明州,成功袭击距乌边境超2100公里的安蒂平斯基炼油厂,实现对亚洲范围内俄目标的首次跨洲打击。这并非孤立行动,10月初一周内乌军接连打击俄5座大型炼油厂,6天内摧毁5600万吨年产能,使俄炼油能力累计损失过半。 大家肯定会好奇,乌克兰怎么突然能打得这么远、这么准?其实乌军已经悄悄形成了 “本土远程发射 + 敌后秘密渗透” 的双轨打击体系。先说本土远程发射这一环,乌军主要靠的是自己生产的 “火烈鸟” 巡航导弹、“海王星 - D” 导弹还有长航时无人机。 那 “火烈鸟” 导弹本事可不小,射程能突破 3000 公里,比美国的 “战斧” 巡航导弹飞得还远,而且能携带 1 吨重的弹头,打炼油厂这种大型目标正好用得上;“海王星 - D” 导弹是改进后的远程型号,射程也达到了 1000 公里,还能用卡车作为发射架,机动性特别强,想打哪儿就往哪儿挪。 光有远程武器还不够,打击的精准度得靠敌后的秘密渗透力量来保障。乌克兰在俄罗斯境内潜伏着特工网络,这些特工能悄悄摸清炼油厂的防护弱点、设备运行周期,还能把厂区内关键设施的精确坐标传回来。导弹和无人机照着这些信息飞,自然能一炸一个准,根本不会浪费火力。 这种精准打击背后,离不开两方面的重要支撑。一方面是北约的支持,北约给乌军提供了 GPS 导航服务,还分享了不少关键情报,比如目标的具体位置和防御漏洞,这让乌军的打击效率大大提高。 另一方面是乌克兰自己的军工体系顶了上来,乌克兰总理之前就说过,本国生产的武器已经能满足自卫所需的三分之一,到现在这个比例更是超过了 40%。 就说那 “火烈鸟” 导弹,现在每个月已经能生产 50 枚,从年底开始还能大规模量产,不用再完全靠西方国家接济。 与此同时,俄罗斯的远程打击能力却在急剧萎缩。今年 9 月,俄军的导弹发射量比之前大幅下降,连图 - 160 这种宝贝疙瘩似的战略轰炸机,都被迫转移到远东的极地地区躲起来,就怕被乌军盯上袭击。 更麻烦的是,炼油厂遭袭后,俄罗斯的汽油产量 9 月一下子减少了 100 万吨,国内出现了 20% 的供应缺口,莫斯科、罗斯托夫等 20 多个地区都开始实行燃油限购,黑市上的油价直接翻了倍,老百姓加油都成了难题。 乌军这招其实打得很精明,他们正在用 “前线消耗 + 后方经济绞杀” 的办法,慢慢掌握持久战的主动权。 前线战场上,乌军不断消耗俄军的兵力和装备;后方又死死盯着俄罗斯的炼油厂、化工厂这些经济命脉打,因为炼油厂生产的燃油不仅供老百姓用,更关键的是要给俄军的坦克、飞机提供燃料。现在俄军的后勤补给受了大影响,前线的战斗力自然跟着下降。 在我看来,这轮密集打击根本不是简单的报复,而是乌克兰战争策略的重大转变,从之前的被动防御彻底变成了主动出击。 持久战拼的从来不是一时的火力有多猛,而是谁的后勤更稳固、经济更扛造。俄罗斯现在既面临前线的持续消耗,又要应付后方的经济难题,日子确实不好过;而乌克兰靠着自己的军工发展和外界的支持,反而慢慢掌握了节奏。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 “经济绞杀” 会不会让局势变得更复杂?俄罗斯接下来可能会有什么反击手段?这场持久战还得打多久才能看到头?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说说自己的看法。

0 阅读:0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