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止不住地流!”山东,一位女子带着丈夫和俩孩子回娘家过中秋。一大家子热热闹闹的,女子妈妈忙前忙后做了一大桌好菜。可吃完饭没多久,俩孩子就闹着要回家找小伙伴玩。女子只好匆匆收拾东西,跟妈妈道了别。妈妈嘴上说没事,却恋恋不舍地目送女儿一家子的车走远。 车子刚拐出村口,女子从后视镜里还能看见母亲站在原地挥手的身影,那个瘦小的影子在夕阳下拉得老长。她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送她上学的情景,那时候母亲头发还没白,站在校门口一直等到她走进教学楼才离开。如今母亲七十三岁了,背有点驼,一个人守着老房子过日子。 这位母亲凌晨四点就起床开始准备团圆饭,炖了女儿最爱吃的红烧肉,包了孙子喜欢的韭菜饺子,厨房里蒸汽腾腾忙活了五六个钟头。女儿一家进门时她笑得合不拢嘴,不停往孩子口袋里塞糖果。可热闹了不到三小时,外孙就吵着要回家玩新买的游戏机,女儿无奈地收拾起行李。 老人送别时往车里塞了满满一袋农产品,自家种的花生、新磨的玉米面,还有给外孙的煮鸡蛋。她反复叮嘱“路上开慢点”,眼睛却一直盯着女儿的脸看,像是要把这张脸刻进心里。等车子发动,她赶紧转过身假装整理衣角,其实是在抹眼泪。邻居说这老太太平时一个人在家,经常坐在门口发呆,只有女儿回来那几天才真正有精神头。 这种场景在无数家庭重复上演。安徽和县有位七旬老人,中秋送别返程儿子时,车子刚走就偷偷抹泪。她儿子在杭州开店,一年最多回来两次,每次团聚都像过节似的。老人总说“不用惦记我”,可手机里存的全是儿子一家照片。 心理学研究发现老人面对节后冷清容易产生情绪滑坡。团聚时越热闹,分离后就越失落。有些老人甚至在子女离开后出现食欲不振、失眠的状况,需要好几天才能调整过来。年轻人总觉得来日方长,却忘了父母已经走在人生下坡路上。 更让人揪心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无奈。年轻人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老人又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就像那位安徽奶奶,儿子多次接她去杭州都被拒绝,她怕给儿女添麻烦,也舍不下生活一辈子的老家。这种两难处境成了当代家庭的普遍困境。 其实子女可以采取些小技巧缓解父母失落感。比如临走前提前暗示“我们过两小时要走了”,给父母心理缓冲期。到家后及时视频通话,聊聊下周计划,明确下次归期。重要的是让父母感受到即使分离,他们依然被惦记着。 这代父母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孤独。他们年轻时生活在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老了却要面对空荡荡的房子。有位网友说得扎心:“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那些催婚催生的唠叨,背后藏着的或许是对团圆的本能渴望。 中秋月饼再甜,甜不过一家人围坐的时光。可惜现代人的生活被切割成碎片,连团圆都变得匆匆忙忙。女子后来在朋友圈写道:“妈妈电话里总说没事,可邻居告诉我,她每次送完我们都要在村口站好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眼泪止不住地流!”山东,一位女子带着丈夫和俩孩子回娘家过中秋。一大家子热热闹闹
爱跳舞的王大姐
2025-10-09 21:50: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