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超3亿美元的图-160战略轰炸机,算是属于俄军的王牌武器。可是,由于体型庞大,图-160几乎没有隐蔽性可言。而为了降低遭到乌军无人机攻击的风险,俄军想出了一个妙招,那就是用图片或者模型来迷惑乌军。所以,以后乌军无人机想要识别图-160的真伪,估计还得带个金属探测仪了。 说起俄罗斯空军的重磅家伙,Tu-160这玩意儿绝对算得上镇场子的宝贝。它是上世纪80年代苏联搞出来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外号“黑杰克”,现在升级成Tu-160M,俄罗斯人正加班加点生产。单价得有2.7亿美元左右,这数字不是随便拍脑袋想出来的,早年订单就这么标价,现在通胀一算,可能还得往上翻。想想看,一架飞机顶好几艘军舰的钱,难怪俄军宝贝得不行。它能带一大堆巡航导弹,从几千公里外就把目标炸飞,核常两用,威慑力拉满。 Tu-160的体型那是真不小,翼展55米多,长54米,空重127吨,最大起飞重量270吨,搁机场上停着跟个巨无霸似的。引擎四个,推力加起来能顶一辆火车,巡航速度马赫0.9,冲刺能到2马赫,高空飞得稳当。设计上它用可变后掠翼,起飞时翅膀摊开,高速时收回去,灵活性不错。但正因为这么大块头,雷达截面大,隐身性能基本为零。苏联时代就没想着搞隐身,那时候比拼的是速度和载荷,现在时代变了,无人机满天飞,这缺点就暴露得彻底。 在俄乌冲突里,Tu-160起初没怎么露面。俄罗斯空军主力是Tu-95和Tu-22M3,这些老家伙数量多,维护相对简单。Tu-160呢,数量少,只有十几二十架在服役,保养起来费劲,引擎问题就没断过。2022年开打后,俄军主要靠Tu-95扔Kh-101导弹轰乌克兰基础设施,Tu-160偶尔巡航示威。直到2025年6月,情况变了。乌克兰搞了个“蛛网”行动,用117架FPV无人机直捣俄境内五个空军基地:贝拉亚、迪亚吉列沃、伊万诺沃-塞夫尔尼、奥列尼亚和乌克兰卡。这些基地藏着俄战略轰炸机群,乌克兰情报部门盯了好几个月,卫星照片显示那里飞机扎堆,Tu-160也混在里面。 这次袭击来得突然,乌克兰用卡车运无人机过去,现场遥控放飞。结果呢,俄方声称只毁了几架,但乌克兰安全局说击中41架,包括Tu-95MS、Tu-22M3、A-50预警机,甚至可能有Tu-160。损失估算70亿美元,够买二十多架新Tu-160了。为什么Tu-160这么容易挨打?基地防护本来就松,飞机停在露天跑道上,没硬化机库遮挡。无人机低空钻进来,热成像一扫,热源就锁定。俄军事前知道风险,但基地太分散,顾不过来。 为了防这种偷袭,俄军早就在基地周边玩起了花样。卫星照片拍到,他们在飞机翅膀上堆轮胎,旧橡胶圈摞得老高,目的是散热假象,迷惑红外探测。恩格斯基地那边,还在地上画假飞机轮廓,用油漆刷出Tu-160的影子,进气口尾翼都描得像模像样。贝拉亚基地更绝,用碎片和木头搭诱饵,模拟飞机残骸,摆在真机附近。2025年5月照片显示,Tu-160旁边就有这么个假货,尺寸比例对得上,从天上看分不清。还有报道说,他们用防水布印大照片,钉在围栏上,捕捉真实侧视图,风一吹就晃荡,增加真实感。这些招数不是头一回了,早年二战就用过模型骗敌,现在数字化了,成本低,效果凑合。 但说实话,这些伪装没挡住“蛛网”。乌克兰无人机操作员训练有素,放大镜头比对细节,比如金属反光和影子长度,就能挑出真假。袭击后,卫星图上残留的模型碎片到处是,证明诱饵起作用了,但真机还是挨了几下。俄军损失不小,Tu-95和Tu-22M3报销一堆,Tu-160据说只轻伤两架。事后,俄罗斯空军赶紧调整,6月16日首次派Tu-160实战出动,两架从奥列尼亚起飞,扔导弹砸乌克兰后勤点。飞行员报告一切正常,但9月又有两架液压故障,导弹没发出去就返航。可见,维护压力山大。 这事儿闹得,暴露了俄战略航空的软肋。Tu-160再牛,也架不住无人机低成本高精度。乌克兰这波操作,成本才几百万美元,却换来俄方几十亿损失,性价比高到离谱。俄罗斯现在重启Tu-160生产线,卡赞飞机厂加班,2025年计划出两架,用苏联时代半成品拼凑。但产能低,年产两三架,远赶不上损耗。升级版Tu-160M装新航电和导弹,射程拉到1.2万公里,但钱从哪来?制裁咬得紧,引擎厂库兹涅佐夫还闹质量问题。 从大局看,这场拉锯战里,空中力量越来越靠不对称手段。俄罗斯学聪明了,不光用模型,还搞假无人机群,半数是诱饵,雷达上看跟Geran攻击型一模一样,逼乌克兰防空导弹乱射。乌克兰这边也不傻,拿美国ADM-160诱饵导弹配Su-27,模拟巡航导弹轨迹,俄防空一顿打白工。双方的猫鼠游戏,核心就是情报和欺骗,谁先识破谁就占便宜。
被包围了!俄军高层这次厉害了激战3年半:第一次合围乌军3个整旅俄乌打了三年多,
【1评论】【4点赞】
逆我者 天下共诛之
别说轰炸机,战斗机即使是核潜艇出事故最多的也是毛子,毛子制造就剩下毛妹了[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