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已经是大连陆军学院管理处副处长的王健林,却选择了转业。很多人都感到很

小史论过去 2025-10-06 20:13:22

1986年,已经是大连陆军学院管理处副处长的王健林,却选择了转业。很多人都感到很奇怪,因为当时王健林才32岁,已经是副团级干部了,这真是前途无量啊! 王健林1954年10月出生在四川绵阳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多,他是老大。从小帮父母干农活,日子过得紧巴巴。初中一毕业,1970年他15岁,就跟着父亲的安排参了军。坐火车北上,到了吉林集安县,进了沈阳军区边防四团,当了边防战士。那时候鸭绿江边上,冬天冷得刺骨,他天天巡逻,站岗,练基本功。八年军旅起步,他从战士干到排长,步步扎实。 1978年,王健林被部队推荐,考进大连陆军学院学军事指挥。学院里竞争猛,120个学员就留3个,他成绩拔尖,毕业后直接留校当参谋。负责协调演习啥的,组织能力强,领导看重。留校后,他没闲着,1983年又去辽宁大学党政专修班深造,学经济管理专业。课上认真听,课下啃书本,1986年顺利拿下学位。那会儿他已经调到管理处当副处长,管行政后勤,副团职干部,年纪轻轻就到这步,部队里算年轻骨干。 管理处工作稳当,王健林每天处理报表,协调物资,巡视宿舍仓库。学院占地大,学员多,后勤琐事堆成山。他干得有条理,筹划过几次大型演习,效果好,口碑不错。可1986年,百万大裁军政策下来了,国家鼓励军官转业支援地方经济。王健林留意到改革开放浪潮,大连作为开放城市,房地产啥的开始冒头。他老婆林宁在市区上班,学院离市区一小时车程,俩人见面少,家庭因素也掺和进来。 转业决定一出,学院里炸锅了。同事私下嘀咕,说他32岁正当年,留部队还能升团职,为啥要去地方?王健林没多解释,就提交了申请。军队生活规律,但管理处事务重复,空间有限。他觉得市场经济机会多,自己的组织经验能派上用场。转业手续办下来,他收拾东西,告别战友,坐车进城。很多人觉得可惜,这小伙子本该在军营里继续发光。 1986年,王健林转到大连市西岗区政府,当办公室主任。刚到地方,适应新环境,花了点功夫。办公室公文多,他上手快,分类签批,协调部门事。很快,他就办成几件事,比如解决区政府煤气通不了的难题,员工们服气。政府工作比部队灵活,他接触到更多经济项目,房地产开发啥的,让他看到新路子。干了两年,他觉得光在机关转悠不够,得干点实打实的。 1988年,王健林辞去公职,接手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这公司负债149万,员工士气低,濒临破产。外界不看好,他却接了。重组团队,优化管理,从内部抓起。抓住改革开放东风,启动棚户区改造项目。北京街旧城改造是第一仗,他协调材料,监督进度,工程推进稳。1991年,民政街小区建好,质量全优,居民入住率高。公司慢慢扭亏为盈,他带队扩展业务。 1992年,企业走出大连,布局全国。次年改组为万达集团,注册资本1.2亿。王健林专注商业地产,文化旅游领域起步。他审项目,控质量,团队执行力强。集团从住宅开发转向商业综合体,步子稳。王健林的转业,从军到商,靠的就是那股实干劲。时代变了,他抓住了节点,地方经济也沾光。

0 阅读:47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