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式宣布:首款核电池问世,西方专家:先进得不像中国发明! 核电池和咱们平时给手机充电的锂电池压根不是一回事,靠的是放射性同位素衰变释放能量来发电,这就注定了它天生带着“稳定”和“长寿”的基因,外界温度、压力这些干扰因素根本影响不了它。 而中国刚亮相的“烛龙一号”,就是把这种基因发挥到极致的狠角色,也难怪西方专家会惊呼“先进得不像中国发明”,毕竟他们可能没料到,中国会在这个被欧美垄断了大半个世纪的领域里,一下子拿出这么个硬通货。 “烛龙一号”用的是碳-14同位素,这玩意儿的半衰期长达5730年,理论上这电池能持续供电几千年,就算按保守的设计寿命算,50年里性能衰减也不到5%,这可不是普通电池能比的。更厉害的是它的能量密度,每克能达到2200毫瓦时,比市面上最好的锂电池还得高出好几倍,体积却只有15毫米长宽、5毫米厚,差不多一枚纽扣大小。 而且它还能扛住-100℃到200℃的极端温度,不管是扔到南极冰盖还是火山附近,照样稳定输出电力。研发团队做的测试里,搭载它的LED灯已经连续闪了快4个月,累计超过35000次脉冲,连蓝牙射频芯片都能驱动起来,这稳定性可不是吹出来的。 单看参数可能没概念,拿国际上的同类产品一对比,就知道“烛龙一号”的分量了。美国搞核电池早,NASA的“毅力号”火星车用的MMRTG核电池功率是大,能到120W,但用的是钚-238,成本高还危险,而且能量转换效率一直卡在6%到8%之间。 英国之前搞过钻石核电池,每克只能输出1微瓦,跟“烛龙一号”的433纳瓦比起来,简直是手电筒和萤火虫的区别。 俄罗斯的锶-90电池功率能到千瓦级,但体积大得没法用在小型设备上。更关键的是,中国团队硬生生啃下了高纯度碳-14制备的硬骨头,把纯度做到99.99%以上,还把成本直接砍了70%,要知道之前这玩意儿的提纯技术一直被西方攥在手里,这下等于直接把核电池的产业化门槛给拉低了。 实际应用场景才是“烛龙一号”真正抢占先机的地方。太空探测领域最能体现核电池的价值,中国之前的“祝融号”火星车因为用的是太阳能电池板,被火星沙尘暴一盖,就彻底“沉睡”了,要是早装上“烛龙一号”,哪至于落得这个下场。 美国的“好奇号”火星车靠核电池撑了14年,而“烛龙一号”的寿命比它长得多,未来中国的深空探测器要是装上它,就算飞到太阳系边缘,也不用担心能源断供。 月球探测更不用说,嫦娥三号当年用的核电池只是个“保温器”,而“烛龙一号”能直接驱动设备运转,以后月球基地的传感器、通讯设备,靠它就能实现永久供电。 医疗领域更是迎来了革命。现在的心脏起搏器用化学电池,要么体积大得像块小石子,要么用个三五年就得开胸手术更换,折腾得患者苦不堪言。 法国之前搞的核动力心脏起搏器40克重,能撑15年,已经算不错的了,但“烛龙一号”比它更小更轻,寿命还能翻好几倍,以后植入体内根本不用管,连脑机接口这种对能源要求极高的设备,都能靠它稳定供电。 这意味着那些需要终身依赖植入设备的患者,再也不用受手术之苦,这可不是简单的技术突破,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 物联网和深海勘探这些冷门领域,“烛龙一号”同样是刚需。未来万亿级的物联网传感器要遍布深山老林、沙漠戈壁,总不能拉电线或者定期换电池吧?装上“烛龙一号”,往那儿一放,几十年不用管,数据照样传回来。 深海里几千米深的地方,压力大、温度低,普通电池撑不了几小时,而“烛龙一号”能在那儿持续工作,不管是深海探测器还是水下基站,有了它就能长时间作业,这对海洋资源勘探来说简直是利器。 更让西方专家意外的是,中国这次是全链条自主可控,从碳-14提纯到碳化硅半导体换能器件制造,没有一样依赖进口,完全跳出了西方的技术封锁。要知道全球核电池专利里,美国占了41%,中国之前只有35%,但“烛龙一号”直接把能量转换效率干到了8%,突破了长期以来的技术瓶颈,这等于在别人的优势领域里硬生生撕开了口子。 而且成本一下降70%,直接让核电池从“贵族技术”变成了能规模化应用的“平民装备”,这可比单纯的技术突破更让西方头疼,毕竟他们垄断了几十年的市场,可能就要被这枚“中国纽扣”给打乱了。 西方专家之所以惊呼“先进得不像中国发明”,大概是习惯了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跟跑”,突然看到在核电池这种核心能源赛道上“领跑”,一时没反应过来。 但事实就在这儿,“烛龙一号”不仅标志着中国在能源微型化和长寿命化上踩稳了脚步,更意味着在未来科技竞争里,中国已经在核心能源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牢牢握住了主动权。
让你真的感觉到消费降级是什么事情?
【1评论】【1点赞】
tdcr
赶紧搞个手机能装得下的电池,我就白天玩游戏,晚上刷抖音,嗨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