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歌手张明敏得知我国举办亚运会的经费,还差了6亿的缺口时,果断卖掉了自己的车房,并且还做了一件至今都无人超越的壮举,将所有资金都捐献给了国家。 1984年9月的韩国汉城,亚奥理事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一部《北京风光》纪录片让中国以43比22的票数压过日本广岛,拿到了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主办权。 消息传来时,没人想到这场赛事后来会跳出体育圈,成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一场“硬仗”。 筹备工作刚铺开,麻烦就跟着来: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只拿了5枚金牌,比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15枚差了一大截。 “兵败汉城”的说法传遍全国,不少人觉得“连金牌都拿不到,还办什么亚运”。 1972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办奥运,15天比赛拖出20年债务,欠了10多亿美元,这种“蒙特利尔陷阱”让大家怕得慌,最后算下来,亚运筹备还缺6亿元资金。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国家纷纷变天,西方国家又对中国搞制裁,原本要在北京办的11项亚洲锦标赛和3项国际比赛全改了期。 有人甚至劝亚奥理事会主席法赫德换地方办,广岛立马说愿意接。 就在亚运筹备陷在困境里的时候,1984年的央视春晚已经悄悄完成了一次“文化破冰”。 那年除夕夜,香港歌手张明敏穿着卡其色西服,系着棕色条纹领带,戴着金丝边眼镜,用不算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唱起了《我的中国心》。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这一开口,全国观众都坐不住了。 这首歌其实1982年就写出来了,当时英国跟中国谈香港回归,日本又在教科书里改侵略历史。 词作家黄霑一肚子火气,提笔写下“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想让海内外华人拧成一股绳。 曲子是王福龄谱的,找张明敏唱,可那时香港乐坛爱听动感的歌,这首歌没火起来,张明敏靠着唱歌赚的钱不够生活,又回九龙电子表厂当工人了。 谁能想到,央视春晚的舞台把这首歌送遍了大江南北,连之前觉得港台流行乐是“靡靡之音”的人,也跟着哼起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后来张明敏听说北京办亚运还差6亿,他没多想就做了个大决定:1988年把香港的房子和车子全卖了,拿着这笔钱当本钱,开始在全国跑义演。 整整一年,他去了20多个城市,一场接一场唱,总共唱了154场,最后把筹到的60万元全交给了亚运筹备组。 那时候60万元可不是小数,他自己跑巡演的成本还全是自掏腰包,住都住在公司的地铺里。 他点燃了全国老百姓支持亚运的热情,大家有钱的捐钱,有力的出力,连海外侨胞都跟着忙活,原本愁眉苦脸的筹备工作,慢慢有了热气。 北京亚运会从申办到举办,从来都不只是一场体育比赛,更像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一次“破局之战”。 那时国内对体育的信心跌到了谷底,国际上又被孤立,办亚运成了“对外让世界看见中国,对内给老百姓攒劲”的关键。 亚奥理事会主席法赫德顶住西方国家的压力,坚持让北京办;伍绍祖这些组织者没被“兵败汉城”的质疑打垮,反而更想证明中国能行。 最后37个亚奥理事会成员来参赛,凑成了“全家福”,连没建交的文莱、不丹都来了。 这就说明,亚运会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韧性,也为后来中国办奥运、参与全球体育事务铺了路。 要是当时退了,可能就错过一次向世界证明自己的机会,改革开放的步子也会少一分底气。 张明敏的故事,最打动人的不只是他捐了60万,更是他用个人行动做了两件“破局”的事。 一件是打破了港台和内地的文化隔阂,在他之前,还没有香港歌手登上过大陆春晚,大家对港台流行乐的印象还停留在“资产阶级糖衣炮弹”上。 可他一唱《我的中国心》,“长江”“长城”这些词成了两岸四地华人的共同记忆,连邓颖超都让把春晚片段拿去做外交宣传。 这一下,大家才发现,流行乐也能唱家国情怀,也能当文化纽带。 另一件是他成了精神上的标杆,现在有些艺人追名逐利,可张明敏红了之后,从没把名利放在心上,卖房子办义演的时候,也没想过要什么回报。 《中国心》能成跨越时代的符号,不是因为旋律多好听,而是它从歌词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现在大家还会唱这首歌,不是因为它老,是因为里面的家国情怀永远不过时,不管什么时候,“洋装穿身,中国心不变”都是华人的共同底色。 从1990年的亚运到2008年的奥运,再到2022年的冬奥,中国办赛的规模越来越大,可不变的是那份“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 一颗中国心,从来不是写在歌词里的句子,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是危难时敢扛、需要时愿捐的行动,是不管走多远都记得“根在哪里”的清醒。
侯英超解说第二局莎莎换球两人默契那里,我就觉得他比我们还嗑得起劲。第二局关键分那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