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拾光录丨泪也记得疼也记得】向烈士致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为烈士寻亲 9月17

社会关怀暖光 2025-09-30 14:32:43

【笔尖拾光录丨泪也记得 疼也记得】向烈士致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为烈士寻亲 9月17日,当手机屏幕上“林国元烈士女儿林晚青”的来电亮起时,我指尖微顿,心头瞬间涌上几分紧张。脑海里飞速掠过数种应答方案,甚至暗下决心,哪怕说些宽慰的谎言,也要给这位等待太久的烈士遗属一丝希望。 电话接通的瞬间,那头传来温柔却带着几分急促的声音:“王记者,我父亲的事有消息了吗?我国庆节要回老家,这是我母亲生前最挂念的事……” 手机紧紧贴在耳边,我沉默着。 过往数次沟通,我给出的答案全是暂无进展,每一次都让她的期待落了空。 电话那头的声音渐渐弱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无法压抑的呜咽,那细微的哭声像针一样扎在我心上。 74年,对普通人而言,只是一个模糊的时间符号,但对林晚青一家来说,却是三代人跨越半个世纪的牵挂。 故事要从2021年清明节前说起。彼时,酒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收到一份来自广东省连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关于协助查找林国元烈士档案及安葬地的函》,一同送来的,还有一个边角磨得开裂、泛着旧时光印记的牛皮纸信封,里面装着手机翻拍的半封家书和一串属于林国元小女儿林晚青的手机号码。 档案里的信息简洁沉重:“林国元烈士1913年生于原广东省连州市附城公社,1947年8月参军入伍,1951年在玉门市牺牲。牺牲前担任甘肃省玉门矿务局警卫处处长。” 2021年9月30日,我第一次拨通林晚青的电话。 “我等你的电话很久了,你知道吗?”她的声音里满是抑制不住的欣喜,“看到来电显示是甘肃酒泉时,我觉得终于有希望了。” 听着这份热切的期待,我有些慌乱,甚至喉咙发紧。从清明节启动寻亲,到5个月后依旧杳无音讯,我只能说:“我们还在找,有消息会第一时间告诉您,麻烦您多给我们些时间。” 电话那头的回应格外平静:“没事,我们愿意等。” 此后,寻找林国元烈士墓地的工作从未停下。可岁月抹去了太多痕迹,相关档案的缺失、知情人的老去,让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艰难,始终没有新进展。 2024年新年前夕,林晚青的电话再次打来。没有催促、没有责备,她只是用平静得近乎克制的语气说:“王记者,我母亲等不了了。” 92岁的老人,用大半生的时光等待丈夫的消息,最终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 挂电话前,她轻声却坚定地说:“我们都不能放弃。我愿意等。” 我没有回答,因为不敢轻易给出承诺。 后来,我翻开1950年林国元写给哥哥的半封家书。泛黄的纸页上,字迹依旧清晰:“定柵胞兄:自四九年去信一封,不知收到没有。如今,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窥探祖国国土,我们更要守护好人民打下的江山。望兄保重身体,维持好家中生活……” 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与对家人的牵挂,让我鼻尖发酸,更懂得这份等待背后的重量。 除了林晚青的电话,还有一串号码我不敢轻易接通。那是关于龙乾银烈士的记忆,每次回想都让人心疼。 2022年元旦前夕,大街小巷满是新年的热闹氛围,我却收到甘肃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发来的一则寻亲消息,内容是寻找龙乾银烈士的墓地。附带的烈士基本信息表格外详尽,不仅有龙乾银的出生年月、入伍时间,甚至连他父母、妻儿的姓名都一一记录。 资料显示,龙乾银烈士1936年生于重庆,1956年入伍,1960年在酒泉市长草沟因公牺牲。自他牺牲后,家人便开始四处寻找他的安葬地,可几十年过去始终毫无头绪。 我们第一时间发布了烈士寻亲视频,同时联动酒泉市及瓜州县、敦煌市的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同推进查找工作。为了扩大线索范围,我们希望能拿到龙乾银烈士生前的照片,方便寻找知情者。可拨通其家人电话时,那头传来的话语让人心头一沉。 “我爷爷奶奶生育了6个孩子,3个儿子和3个女儿。我大伯和二伯参军牺牲后,我父亲也去了部队。”电话里的声音哽咽,“我父亲没有留下照片,但爷爷奶奶说,三兄弟长得很像,用我大伯的照片可以吗?” 照片上的青年20岁出头,身穿军装,眉眼清秀。 2023年,龙乾银的女儿打来电话,说想陪89岁的母亲张攀英来一趟酒泉,去父亲生前服役的地方看一看。可没过多久,她又打来电话,语气里满是无奈:“母亲生病了,瘫痪在床,行程取消了。” 从2022年到2025年,我和家人一起度过了3个团圆的新年。可这3年里,关于龙乾银烈士墓地的消息,始终是一片空白。他和林国元烈士一样,仿佛在牺牲的那一刻,就被时光悄悄藏了起来,没留下一点可供追寻的痕迹。 烈士的鲜血曾为家国流淌,他们的名字不该被岁月遗忘。那些等待的眼泪、思念的疼痛,我们都记得;那些未完成的寻亲之路,我们也绝不会停下脚步。 希望英烈都能早日“回家”,也希望所有烈士家属的期盼,都能有一个圆满的回答。 酒泉融媒记者:王明玲 ​编辑:石英

0 阅读:0
社会关怀暖光

社会关怀暖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