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老太太闲的没事,每天带一把小刀到超市转悠,对那些背包者看着不顺眼的,她就

豌豆大说法 2025-09-30 11:44:33

北京,一老太太闲的没事,每天带一把小刀到超市转悠,对那些背包者看着不顺眼的,她就凑上前去用小刀划口子,顺便拿点东西,屡次作案得手,不料,这一次被路人全程拍摄带个正着,老太太还嘴硬,拿刀片在超市修脚用,事后得知老太太20多年来多次作案,干这一行只为发泄心里怒火,万万没想到,说出生世后,让人惊讶了! 北京一位 67 岁的黄姓老太太,每天推着购物车在蔬菜区转悠,兜里总揣着把小刀,瞅准其他老人挑菜的空档,就用刀片悄悄划开人家的包,顺手拿走钱包。 有回正下手,被路过的市民看了个正着,当场报了警,民警赶来时,还从她身上搜出了作案用的刀片,人赃并获。 按说这个年纪,家里要是条件不错,本该安享晚年,可她倒好,偏偏干这违法的事。 后来一查才知道,这老太太家里好几套房,生活优渥得很,根本不缺钱。 被抓后她自己也说,不图财,就是心里不痛快,划开别人的包、拿点东西,才能舒坦点。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不是她第一次犯事,20 多年来反复作案,每次处理完没过多久又重操旧业。 有网友说这是 “老手艺”,想起三十年前公交车上玩刀片的扒手,还有人猜测她是不是八十年代严打时漏网的老手。 这话不是没道理,早年间扒手确实有门道,不同地方的扒手还分地盘、有暗语,比如衡阳的扒手曾用梳头发当信号,跨区作案都得按规矩来。 但黄老太这情况,跟单纯的扒手又不一样,她不为钱,只为那点儿发泄的快感。 可能有人会问,这到底是啥心理?中国科普网就分析过,这叫偷窃癖,跟品德败坏不是一回事。 这类人偷东西不是为了用也不是为了卖,就是享受那个过程,甚至偷完扔了、送了都无所谓,追求的是那种冲动得到满足的快感。 就像温州之前出过的类似案子,一个家境不错的女孩总偷不值钱的东西,后来查出来就是这毛病,偷之前心里憋得慌,偷完才踏实。 而且偷窃癖还有个特点,越偷胆子越大,其实潜意识里是想被抓,受了惩罚心里才安稳,黄老太 20 年多次被抓还不改,说不定就有这层原因。 有人说这是 “坏人变老了”,还扯到八十年代的严打。确实,八三年那回严打,就是针对当时猖獗的盗窃、抢劫这类犯罪,全国抓了一百七十多万犯人,扒手这类危害治安的更是重点打击对象。 但黄老太这情况,不能简单归为 “坏人”。之前处理过一个类似的案子,六旬老太程某原是某单位职工,子女也出息,就因为一时糊涂偷了包,事后悔恨得不行。 家里有老人的得多关心精神状态,别让他们犯糊涂。这话说到了点子上,黄老太要是早有人帮她疏导情绪,或许就不会走到这一步。 不过关心归关心,法律的底线不能破。网友说得对,违法不分年龄大小,不能因为岁数大就网开一面。 北京有规定,盗窃一千块钱就够刑事立案,黄老太偷了不止一次,金额早够了,现在被刑拘完全是按规矩办事。 但光靠惩罚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偷窃癖这类心理问题,得专业治疗。 医生说厌恶疗法可能管用,比如想偷的时候给个不好的刺激,慢慢让大脑把偷窃冲动和难受的感觉绑在一起,再配合心理疏导,才有可能矫正过来。 咱们再想想,这案子看着是个例,其实藏着老龄化社会的大问题。 现在老人越来越多,不光要给他们吃饱穿暖,更得盯着他们的心理状态。就像黄老太这样,家里不缺钱却心里空落落的,要是社区能有心理疏导服务,子女能多陪她聊聊天,说不定就不会用偷东西这种歪门邪道发泄情绪。 说到底,惩治是必须的,但从根源上帮老人解决心理问题,让他们有地方排解情绪,才是真的管用。 这既对得起受害的市民,也对得起那些一时走偏的老人,毕竟谁都不希望看到本该安享晚年的人,因为心理问题栽了跟头。 再看看网友们的议论,有人说 “这可是老手艺了,现在小偷都没这本事了”,还有人说 “坏人变老的典型,这老太婆年轻时候必定是个女流娃子”,也有人觉得 “违法必究,不能因为岁数大了就饶了她”。 这些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但咱们得客观看待。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能说所有老年人都这样,也不能因为年龄就忽视法律的存在。 要是社区能定期请心理医生来坐诊,或者组织一些心理讲座,让老人们有地方倾诉心里的不痛快,或许就能避免很多极端情况。 还有子女,很多子女觉得给父母钱、买东西就是尽孝了,却忘了父母更需要的是陪伴和交流。 忙不是借口,哪怕每天打个电话,问问父母的情况,听听他们的心里话,也能让他们心里舒服不少。 对于老年犯罪者,既要依法处理,也要考虑到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况。 信息来源: 法治进行时 2025-9-28 北京六旬老太超市割包扒窃,家庭优越,不图财只为发泄20年来多次作案!刑拘!

0 阅读:47

评论列表

老子论道上帝小儿

老子论道上帝小儿

2025-09-30 12:22

以前靠这行发家致富的

豌豆大说法

豌豆大说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