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采访中说了大实话:说中国造不出AI芯片的说法太荒谬了,中国在制造领域发展迅速,仅落后美国几纳秒,所以我们必须去竞争。 这一句话听着轻描淡写,实际上把整个半导体产业的紧张气氛一针见血地点了出来。谁还记得今年四月那会儿,美国突然掏出一纸禁令,把英伟达H20芯片直接挡在国门外。那可不是普通GPU,H20本质上是AI算力的核心,就连彭博社专栏都写过,如果中国AI企业失去H20,像字节跳动、百度这些大厂的训练速度直接被打残。可是外界一边看热闹,一边也有人不信美国真敢死磕,因为高端算力这块蛋糕不是谁说舍就舍的。 三个月后戏码又变了——7月黄仁勋突然现身北京,跟中关村的创业者聊了半天,最后美国政府点头H20又可以卖过来了。你说这像不像剧本?其实谁都知道芯片卡脖子背后,不止是一场经济战,也绑着无数人的饭碗。有人算过,禁令让英伟达手里压了45亿美元的库存,账上瞬间亏掉55亿,市值一夜没了1600亿美金,等于全球第十家手机公司全灭。华尔街日报直接评论——“没人愿意真的和中国市场切割”,因为2024年中国进口芯片的钱又创新高,4000多亿美元,这数字比欧洲所有国家加起来还多。 芯片禁令表面上是技术控制,背地里连企业家都被夹在中间。有人说,黄仁勋那句“差几纳秒”不只是安慰,毕竟华为去年发布的昇腾910B已经号称性能赶超A100,而且美国也承认7纳米工艺已经量产。芯片战打到这份上,封锁效果越来越像慢性自残。越是严控出口,中国自主研发动力就越强,比如长江存储那批PCIe 4.0固态盘,上市没半年,国外测评网站直接承认“超越预期”,让美国商务部更头疼。 话题如果拉远一点,就会发现其实历史从来没断过。1960年代原子弹项目被封锁,结果是中国自主突破;2023年华为Mate 60 Pro风头无两,连外媒都追着拆解里面的国产芯片。类似的例子,Nature和Science杂志每年都有讨论,只不过围绕的主题从原子能变成了AI算力和半导体设计。 在这样的背景下,技术封锁永远不是单纯的贸易问题,谁都清楚一旦市场失守,再想挽回机会几乎没有。有人调侃,现在全球最大的芯片买家和最大卖家,都被政策拴在一根绳上,想放手也没那么容易。 这事你怎么看?有没有哪一条细节或者观点让你特别有感触,欢迎留言聊聊。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采访中说了大实话:说中国造不出AI芯片的说法太荒谬了,中国在
凹脸的三体人
2025-09-30 11:05: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