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万达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导致,事实上双方一直在通过多种方式协商解决。”万达知情人士的一句解释,揭开了王健林“限高令”闪电解除的幕后真相。 与许家印的恒大陷入债务泥潭形成鲜明对比,王健林展现了一个企业家面对危机时的应变能力。这次限高事件源于一起1.86亿元的执行案件,执行法院为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万达的“断臂求生”策略早已不是新闻。2023年至2024年间,王健林陆续出售超30座万达广场;2025年以来,又有7座万达广场被零散出售。这种果断瘦身的策略,让万达在行业寒冬中得以喘息。 9月26日,一则消息突然引爆热搜: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话题迅速冲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 案件流程显示,这起纠纷的执行标的为1.86亿元。被执行人包括武汉万达文旅置业有限公司、武汉楚河汉街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万达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面对舆论发酵,万达方面迅速回应。9月28日,万达知情人士透露,此事源于“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双方一直在协商解决,可能是“执行层面信息不对称”导致。 反应速度令人惊讶。9月29日,查询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发现,王健林的“限高”信息已消失无踪。从天眼查、企查查等平台也可看到,王健林的“限高”风险已无显示。 王健林与许家印,两位曾经的中国首富,在应对债务危机时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王健林走的是“断臂求生”路线。当他意识到万达面临沉重债务压力时,果断出售资产缓解现金压力。不仅出售万达广场,还包括酒店、文旅项目甚至海外资产。 许家印则选择了继续硬撑。恒大在面临债务危机时,仍然坚持多元化扩张,甚至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这种策略最终让恒大陷入更深的债务泥潭。 两人性格差异决定了企业命运。王健林相对稳健务实,注重现金流;许家印则敢于冒险,追求规模。这种差异在面临危机时显得尤为关键。 王健林应对债务危机的策略可总结为“卖、还、转”三字诀。 “卖”的果断令人惊叹。从文旅项目到酒店,从海外资产到万达广场,王健林在前几年几乎是逢资产必卖。这种壮士断腕的勇气,为企业换来了生存空间。 “还”债态度坚决。与某些企业家试图通过技术性离婚逃避债务不同,王健林坚持“对自己挖下的坑负责”。哪怕面临亏损,也要通过甩卖资产来还债。 “转”型轻资产模式。王健林启动“轻资产战略”,万达不再大规模买地建楼,更多与地方政府、合作伙伴搞合资,减少自有资金投入。这一招被业内称为“自保妙棋”。 王健林与许家印的最大区别,体现在对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态度上。 在卖资产还债的过程中,王健林没有忘记保护购置者的利益,确保每个楼盘都能顺利交付。这种负责任的态度,与恒大频现的“烂尾楼”形成鲜明对比。 许家印的恒大暴雷后,被曝出多起项目烂尾,直接让大批购房者和投资者陷入困境。更令人诟病的是,有关许家印隐匿海外资产的传闻,击穿了公众对他的最后一点信任。 王健林的成功自救表明,企业能否走出困境,不仅在于外部环境,更在于企业家的应变能力。那份对现金流至上的坚持,让万达在行业寒冬中活了下来。 从2017年遭遇债务危机,到2023年逐步恢复元气,王健林的万达走过了一条艰难的路。如今,万达广场的租赁模式成为业内标杆,稳定的现金流让王健林重返富豪榜。 回头看那场突如其来的“限高”风波,更像是王健林自救路上的一个小插曲。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企业家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永远不跌倒,而在于跌倒后如何爬起来。王健林身上拥有哪些特质?
“由于万达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导致,事实上双方一直在通过多种方式协商解决。”万达
理大国迷雾
2025-09-29 15:41:01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