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有这个疑问, 王健林一没有跑路, 二没有转移资产到国外, 三没有

小野怪下士 2025-09-28 21:15:10

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有这个疑问, 王健林一没有跑路, 二没有转移资产到国外, 三没有拖欠员工的工资, 四没有到处搞烂尾楼盘, 五在积极变卖资产还债, 已经做到这个份上了, 为啥还有人昧着良心嘲讽他呢? 商业江湖的冷酷,此刻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年王健林高喊“先挣它一个亿”时,众人捧他为创业教父;如今他咬牙还债,却被推上嘲讽的审判台。这背后,是人性对失败的本能恐惧,也是对商业规律的无知。 看看数据吧。2025年,万达短期债务高达302亿元,账面现金仅116亿元,近200亿资金缺口像悬在头顶的利剑。王健林没有躺平,而是果断出售48座万达广场回笼500亿,连美国传奇影业、英国圣汐游艇这些海外资产也陆续变现。对比某些“摆烂”的房企老板,这种壮士断腕的担当本该赢得敬意。 可总有人盯着他被限高的狼狈。今年9月,王健林因1.86亿元纠纷被限制消费,瞬间引爆舆论狂欢。他们忘了,这起纠纷源于下属项目公司,且万达早已启动协商机制;更忘了万达至今保持员工工资正常发放的经营底线。当键盘侠们嘲笑他不能坐头等舱时,71岁的王健林正在新疆考察文旅项目,试图在沙漠里寻找新的绿洲。 嘲讽者的逻辑链条其实脆弱不堪。他们将“卖资产”等同于“失败”,却看不见万达正向轻资产运营转型的深意。太盟、腾讯、京东等机构联合收购万达广场后,仍由万达继续运营——这哪里是贱卖家当?分明是用所有权换取流动性,保留核心运营能力。那些讥讽“摇钱树被砍”的人,根本不懂现代商业的生存智慧。 更深层的偏见,源于对房地产行业“原罪”的刻板印象。当行业黄金时代落幕,所有玩家都在付出代价。王健林至少还在遵守商业社会的规则:用资产抵债、对投资者负责、不把风险转嫁给社会。有人揪住他2016年对赌协议的失误,但商业决策本就是在不确定性中博弈。当年万达的激进,何尝不是那个野蛮生长时代的缩影? 这个世界永远不缺隔岸观火的人。他们用圣人的标准衡量他人,用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王健林的挣扎,本质上是一代企业家的转型阵痛。当潮水退去,有人忙着拍照嘲笑裸泳者,有人却在默默学习游泳技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9
小野怪下士

小野怪下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