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美国这一手对我们影响这么大!9月24日,美国彭博社的一则报道让国内航空圈炸了锅。报道说,中国商飞把C919大飞机今年的交付目标砍掉了三分之二,原因直指美国7月突然停止发放出口许可。 9月24日美国彭博社的一则报道让国内航空圈瞬间热闹起来。 报道称我国商飞已经把C919大飞机今年的交付目标砍掉了三分之二,原因直指美国7月突然停止发放出口许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C919是我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喷气式干线客机,2022年12月完成首架交付,2023年5月实现商业首飞,之后逐步开启常态化运营,截至2025年8月底累计交付了22架。 它的制造是全国协同的成果,供应链覆盖了22个省市的200多家企业,但在关键零部件上,目前还高度依赖国际供应商,这也是后来受美国出口政策影响的核心原因。 目前我国商飞对C919的产能规划一直有调整,今年1月商飞副总经理沈波在上海两会期间明确表示,当年产能将达到50架,下线量预计30架。 到了3月的供应商大会上,规划又升级了,提出要把年产能目标从50架提升到75架,还计划到2029年实现年产200架。 而这个75架的产能目标,被彭博社误读成了交付目标,要知道飞机生产出来不等于就能交付,中间还要经过多个环节,而且从航司需求来看,根本也用不上75架的交付量。 真正让生产节奏放缓的,是美国7月突然收紧的出口许可。 C919的“心脏”发动机,目前用的是美国通用电气和法国赛峰合资生产的LEAP-1C型,这是当前唯一能投入使用的动力来源。 除了发动机,飞机的电子控制系统来自美国GE和中航工业的合资公司,飞行控制系统、导航系统则由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提供,液压和燃油系统也依赖美国派克汉尼汾公司的产品。 这些关键部件的供应,都离不开美国政府的出口许可。 2025年7月,美国突然暂停了部分关键飞机零部件的出口许可,通用电气生产的发动机零部件一度没法正常出口。 虽然到7月4日,通用电气又重新获得了许可,恢复了发动机供应,但这短短一段时间的断供,已经给C919的生产进度造成了持续影响。 供应链的瓶颈直接导致了产能规划的调整,中国商飞不得不把原本75架的年度产能目标下调到约25架,这个幅度确实接近三分之二。 从实际交付情况看,截至2025年9月C919当年只交付了五六架,距离25架的产能目标还有差距,有业内人士甚至觉得,今年能生产并交付15架就已经不错了。 而C919背后有上千架的潜在订单,通用电气、霍尼韦尔等美国企业都能从中获利,如果真的彻底切断供应,美国企业会承受不小的损失,甚至可能把市场让给欧洲企业。 再加上当时中美正处于贸易谈判的关键阶段,解除发动机禁令也被视作一种示好的信号,为后续的官方互动铺路。 面对这样的冲击,商飞并不是毫无准备,其实在引进LEAP-1C发动机的同时,国产发动机CJ-1000A的研发一直在推进中,这是专门为C919打造的“备胎”。 目前C919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60%,商飞还制定了明确的国产化战略,目标是到2035年实现航空机载系统的完全自主可控。 为了支撑长期的产能提升,商飞在上海临港启动了第二条总装线建设,计划到2027年实现150架的年产能。 这次产能调整确实暴露了国产大飞机在全球化供应链中的脆弱性,但也成为了加速自主研发的推动力。 航空制造业本身就是全球协作的产业,波音和空客也都依赖全球供应链,但关键技术和零部件掌握在别人手里,就难免会受到外部政策的影响。 美国这次的“暂停许可”虽然只是短期动作,却让更多人意识到自主可控的重要性。 C919的发展不会因为一次供应链波动就停滞,它已经积累了超过1500架的订单,国内市场的需求是实实在在的。 随着国产发动机的研发突破、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推进,以及新总装线的建成投产,C919的产能和交付能力会逐步稳定提升。 这次的经历虽然让生产进度慢了下来,却也为未来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让国产大飞机在自主可控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定。 中时2025/09/24 ——C919卡关?传陆商飞今年交付目标仅剩25架 关键主因曝
美国对台立场确实变了!面对我们的施压,美国副国务卿绝口不提一个中国原则!9月25
【151评论】【10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