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武器专家张宪义带着国家机密叛逃美国,人们谴责他为叛徒,可谁知2

雨中山果落 2025-09-24 17:27:42

1988年,中国核武器专家张宪义带着国家机密叛逃美国,人们谴责他为叛徒,可谁知28年后,这个“叛徒”开始逐渐“洗白”了,还受到一些人的称赞,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张宪义1945年出生在台湾,早年家境一般,但脑子特别灵光。小时候在台中长大,学校成绩拔尖,尤其是物理、数学,老师都说他有天分。 高中毕业后,他考进台北的陆军理工学院物理系,那时候台湾当局正大力搞科技人才储备,他就成了重点培养对象。1969年,24岁的他以高分毕业,当局直接派他去美国深造。 这机会可不小,很多人一辈子都轮不上。 到了美国,他选了田纳西大学攻核工程专业。留学那几年,他埋头苦读,拿到了博士学位。期间跟美国同行混得挺熟,交换了不少学术资料。 这段经历让他技术上更扎实,也开了眼界。1976年学成回台,他直接进了中山科学研究院的核能研究所,当上研究员。起初干的活是核燃料循环优化,挺基础的,但很快就上手了。 回台没多久,张宪义就升职了。1980年代初,他成了核项目的骨干,官至副所长,还挂了陆军上校的衔。研究所里,他负责监督设备组装和测试,参与了不少敏感技术推进。 台湾那时候当局野心不小,想借核武拉平军事差距,他就这么一步步卷进去。工作强度大,常常加班到深夜,但成果出来了,项目进度飞快。 1982年,张宪义再度去美国出差,在华盛顿跟中情局官员搭上线。之后,他就成了他们的线人,正式提供台湾核情报。 六年时间,他表面上继续领队研发,背地里把导弹弹头设计、燃料配方这些核心资料都漏给了美方。情报通过死信箱和秘密会面传过去,美方还安排他配合南海演习,帮他们掌握台海动态。 这种双面日子维持了六年,到1988年1月12日,张宪义举家叛逃。他提前收拾了机密文件,飞到美国,落地就进了证人保护计划。 美方拿到情报后,立马行动,以年度审查为由突击台湾核基地。结果挖出第一枚可载核弹头的导弹快组装完了,战机跑道上随时能起飞。 美方当场拆设备,运走核材料和技术资料。 张宪义叛逃的消息传回台湾,舆论彻底翻天。报纸头条全是他的照片,研究所同事气得直咬牙。军方发通缉令,悬赏金额高得吓人。 张宪义的家人断了联系,旧朋友也躲着走。他在美国低调安置,改名换姓,靠政府津贴过日子。岛内把他当成头号叛徒,恨不得把他千刀万剐。 美方施压台湾当局,蒋经国听到后情绪激动,据说直接影响了他的健康。几个月内,核设施全关停,国际原子能机构派人去验收。台湾被迫销毁资料,焚烧文件,核计划彻底泡汤。 张宪义的举动,直接终结了这个野心项目。 一晃,28年过去了。2016年左右,一些尘封档案开始解密。BBC记者找到隐居的张宪义,在洛杉矶公寓里采访了他。 那是2017年5月,他73岁,头发花白,坐在沙发上慢慢讲起当年事。文章一出,网络上讨论起来了,有人说这情报救了台海和平,避免了核扩散风险。标签从“背叛”开始松动,转向“贡献”。 张宪义在访谈里强调,他没背叛台湾,而是为了大局。台湾核武要是真搞成,三千万岛民性命悬着,整个地区都得遭殃。他选择提供情报,就是想让美国介入,堵死这条路。 2025年3月,CNN又去专访他,张宪义81岁了。镜头里,他否认是叛徒,说“我没想让核弹威胁任何人”。 两岸关系缓和后,张宪义的事迹在历史书里占了一席。研究者分析,他的叛逃不只停了台湾核武,还影响了全球核管制格局。国际上,核扩散条约更严了,亚洲热点少了个导火索。

0 阅读:0
雨中山果落

雨中山果落

感谢大家的关注